湖北省恩施市:“候鸟人才”带来新“硒”望
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硒科研人才,湖北省恩施市着力搭建好人才服务聚集平台,吸引专家人才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打造硒产业领域人才高地,为推动硒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深化“产学研” 聚集培养硒产业人才
在2023年恩施州首届候鸟人才节签约会场,恩施德源硒材料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轻工大学签约合作,共建“候鸟人才工作站”,推进《富硒食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项目》。围绕推进硒食品精深加工,恩施德源与武汉轻工大学程水源教授团队深度合作,探索形成了“学术+科技+生产”的全链条人才管理模式,14名“候鸟”进站与企业在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服务与合作。
“候鸟人才工作站”为企业汇聚了一大批硒科学及硒产业的领军专家人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及国硒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程水源领衔,组建了涉及生物医药、生物工程、食品营养、农林园艺等领域的专家院士团队,围绕植物有机硒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等开展联合攻关,破解了硒产业发展的系列重点难点问题。据悉,2023年引进涉硒领域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2名。
校企合作培养储备了源源不断的“硒”人才,恩施德源与武汉轻工大学共建了全国首个教育部新工科产教融合试点学院,推进硒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武汉轻工大学硒科学与工程现代产业学院开设《硒与人体健康》研究生课程,招收研究生31名,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德源作为学校学科培养见习实践基地,双方在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生联合培养、课题联合攻关等方面拓展合作路径,通过人才与平台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人才共育、科研共创和成果共享。
聚焦科技研发 助力构建硒产业新标准
“德源公司在国际上首创植物源高有机硒技术体系。”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程水源教授介绍。聚焦硒领域科研前沿,恩施德源“候鸟人才工作站”组织知名专家、院士团队等30多名硒科研领军人才,攻克了硒多肽分离提纯与过程控制技术难关,生产出硒多肽与硒蛋白系列产品,富有机硒植物培育与加工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德源公司不仅在硒材料的提取、检测及精深加工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更致力于构建硒领域行业新标准,在推动硒产业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恩施德源融合专家工作站、企业人才驿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富硒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等人才平台(站)资源,与武汉轻工大学、南京大学、江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共建研发机构,柔性引进和聚集了一批高、精、尖硒科研人才30余名,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研发科技项目3项,在国际高端学术杂志发表SCI学术论文10余篇。
“候鸟人才工作站”为德源聚集了多层次、宽领域、高精尖的人才团队,助力德源构建硒产业链新标准,新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件,主导发布国家级团体标准2件,省级食品安全地方标准1件,省级团体标准12件,为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聚焦研究成果转化 硒产业赋能地方发展
今年1月,堇叶碎米荠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示范基地揭牌仪式在恩施举行,老百姓口中的“野油菜”正式成为香饽饽。
堇叶碎米荠原本是一种生长在硒矿床附近的野菜,每公斤干重含硒量达4000毫克,是其他植物的数百倍乃至上千倍,是目前为止全世界发现的硒含量最高的植物,通过德源专利技术及标准化种植,堇叶碎米荠能够把矿物中95%以上的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从堇叶碎米荠等富硒植物提取硒蛋白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硒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了基础原料保障。
武汉轻工大学教授团队被特聘为恩施市富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顾问,对堇叶碎米荠种质资源保护、硒产业发展、硒科普宣传等做了专业培训和讲座,在恩施市龙凤镇二坡村实地指导种植堇叶碎米荠种植,以种植基地为示范,辐射、带动周边老百姓发展种植基地面积近4000亩,支撑恩施区域富硒产业链年销售收入1.5亿元以上,带动1500余户增收。
据悉,恩施市硒产业总产值突破180亿元,规上涉硒企业达60家,富硒基地50万亩,已基本形成以硒产品精深加工为基础,硒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开发为重点,原料、研发、检测等为配套的产业体系。
恩施市将以“候鸟人才工作站”为抓手,完善人才平台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服务模式,推进硒科研成果转化,持续扩大“硒”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发展壮大硒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硒”望。(杨春苗、赵羽佳、田久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