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上好思政课要把握好“三个关系”

琚超
2024年08月05日10:24 |
小字号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政课要把握好“魂”与“根”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思政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头脑,关键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之间内在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凝心铸魂,必须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精神命脉。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之所以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与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青年学生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继承者、推动者。这种天然的文化基因和血脉让青年学生更容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思政课要教育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了解民族历史,读懂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的历史必然性,读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从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另一方面,传承中华文明基因,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多种文化冲击下,倘若丢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就如同割断中国人的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对待中华文化,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深刻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思政课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待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抵制“文化虚无主义”,勇于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思政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要把握好“的”与“矢”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形象比喻为“的”与“矢”的关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从上好思政课范畴讲,“的”就是立德树人,“矢”就是党的创新理论。思政课要“有的放矢”,就是要锚定筑牢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这个目标,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锚定“的”,就是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好学生理想信念生成机理。青年学生理想远大,才不会被所谓的“烦恼”“诱惑”困扰而浑浑噩噩;青年学生信念坚定,才不会“迷茫”“躺平”甚至逃避责任、畏缩不前。坚定理想信念,既是青年自身成长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呼唤。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通过持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筑牢思想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政课要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为青年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注入“营养剂”,教育引导学生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

“有的放矢”,就是用党的创新理论之“矢”去射高校立德树人之“的”,关键是掌握运用好党的创新理论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思政课是专门以课程形式系统性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任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用学术和思想的力量让学生体会“真理的味道”,用信仰者的笃定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坚定自信、清澈纯粹,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让青年学生产生共鸣、心悦诚服,才能真正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上好思政课不仅要有理论高度,也要有现实温度。思政课教师在传授知识、讲授道路的过程中,也要把党对青年学生的关怀传递给学生,善于运用青年学生认同、喜爱、接受的话语形式讲授知识和道理,既充满自信又情感真挚,既以理服人又娓娓动听,让理论接地气、让课堂有温度。

思政课要把握好“融”与“通”的关系

从解释学看,“融”义为交汇、融合,“通”即指贯通、通畅。在哲学层面,“融”是方法,“通”是目的,“融通”可实现事物的价值在相互作用中增强统一性和延伸性。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既要和各类专业课程协同融合,也要和社会大课堂联通互动。育人资源“融”的好不好,关键看“通”的怎么样,要用育人效果来检验“融”的情况;能不能实现“通”的整合放大效应,关键在于育人力量“融”的到不到位,有没有实现系统协同。

建设高质量思政课必须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通”。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以知识融合实现价值贯通的过程。思政课教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其他各门课程主要涉及数学、物理等基础公共教学内容和各类学科专业知识,看似各有侧重,其实在思想引领上异曲同工。知识本来就承载着价值,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更能深刻认识到科学背后的价值观念、人文情怀和精神力量,这种“融入有道”的方式和思政课“灌输有方”相辅相成、有效协同,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合力,更有说服力。

建设高质量思政课需要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通”。思政课既是理论课,更是实践课,上好思政课离不开“知行合一”。一方面是融什么、怎么融。思政课要善于将理论的伟力和实践的张力融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和生动的现实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农村田野,帮助学生在感受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变革中深刻感悟真理的力量,把对科学理论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现实切身体验夯实内心的强烈认同。另一方面是通什么、怎么通。思政课要善于用理论的发现学生理论的“疑惑点”,找准学生思想的“共鸣点”,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从而不断增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实现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同频共振、融合贯通。

(作者系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副研究员)

(责编:王郭骥、张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从“简事快办”窗口看政务服务优化(财经观)
  政务服务窗口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一环,也是检验营商环境的试金石“有了这‘简事快办’窗口,办理简单的税务事项方便多了,也省时多了。”前不久,来到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办税服务厅办理税务简易注销业务的陈女士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