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塑青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挺膺担当的奋斗精神
新时代青年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挺膺担当就必须“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勇于奋斗、不懈奋斗、永久奋斗,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紧扣“四个根本”把握内涵意蕴
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奋斗精神,奋斗精神彰显伟大建党精神。奋斗精神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价值追求,涵育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爱国奉献、强国担当的家国情怀,砥砺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求真力行、实干兴邦的使命担当。
坚定理想信念是根本指引。理想信念愈坚定,奋斗方向愈明晰。新时代中国青年奋斗的理想就是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青年奋斗精神之所以熠熠生辉,根本就在于熔铸其中的理想信念之光。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来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青年始终在时代洪流中披荆斩棘、风雨兼程、阔步向前的根本动力所在。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中,一代又一代青年让理想信念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淬炼升华,用一往无前的青春奋斗书写了一曲又一曲青春之歌,把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豪气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中国和世界面前。
践初心担使命为根本动力。青年要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青年奋斗的旨归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生力军。当前世界之变波云诡谲、时代之变瞬息万变,青年唯有奋斗才能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每个时代的青年都肩负着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与现实使命,但要在时代洪流中勇立潮头、追求卓越,无奋斗无以行、无奋斗无以成。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一充满光荣与梦想的伟大征程中,中国青年肩负的使命更大、责任更重,承载的压力更强、挑战更多,只有靠奋斗方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乱云飞渡中从容驭时、驭势,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荣耀篇章。
淬炼斗争本领为根本要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淬炼斗争精神、涵养斗争意志、练就斗争本领是培塑青年奋斗精神的必然要求,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在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面前从容不迫、气定神闲、稳如泰山。斗争本领淬炼的过程也是奋斗精神熔铸的过程,脱离斗争谈奋斗就是凭空起高楼,只会徒增青年“佛系”的自我懈怠、“躺平”的进退失据、“躺赢”的向虚幻想,在“小我”与“大我”的选择中困惑迷惘,既无法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更无力在伟大的复兴征程中干事兴业。斗争本领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获得,需要青年秉持奋斗精神,在具体的工作中接受洗礼、完成蜕变,拥有抵御任何艰难困苦的铮铮铁骨。
站稳人民立场为根本目标。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人民”二字重千钧,站稳人民立场是青年奋斗精神的要义之一。没有脱离人民的奋斗,一旦脱离人民,奋斗便无从谈起,其格局、境界便会失去滋养。为人民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只有把青春奋斗置于“与祖国同行,人民奉献”的道路上,青春之路才会致远,青春之花才会绚烂。历史和现实都启示我们,只有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青年的成长发展才能在发展的方位中找准定位,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确方向,才能在起起伏伏中获得源源不断地动能。在永久奋斗中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并非易事,呼唤青年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中涵养人民情怀、葆有人民情感,把人民群众的大事小情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才能做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构建“五个机制”明晰着力方向
培塑青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挺膺担当的奋斗精神具有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是汇聚青年力量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之举。
系统贯通式的价值引领机制。青年奋斗精神的培塑必须把价值引领放在首位,让青年在深刻思考何为奋斗、为何奋斗、以何奋斗中坚定理想选择、厘定价值判断、笃定信念追求。价值引领机制的构建要坚持系统思维,切实增强价值引领工作的整体性、贯通性、系统性。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贯通。建设覆盖青年成长发展全过程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强化优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指引青年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二是“大思政”体系的完善。聚合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全域融通的“大思政”育人合力,在“横到底、纵到边”的思政工作中为青年奋斗精神培塑赋能。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合理利用青年行为大数据,开展服务于增强价值引领质效的调研分析,不断改进和完善价值引领机制。
激发内驱力的自我调适机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培塑青年奋斗精神必须牢牢把握住青年这一主体,有效激发青年奋斗的内驱力,变“要我奋斗”为“我要奋斗”。自我调适机制的构建要聚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关键点,以行之有效的方式让青年在自主探索、自由发展中发现兴趣、坚定志趣。一是环境的营造。不断优化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共同体建设,在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塑的关键时期,形成对个体自由探索成长方向和道路充分尊重的氛围,有效激发青年矢志奋斗的内驱力。二是动力的激发。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朋辈带动作用,结合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特点,依托各类载体、平台、基地等,有针对性地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互动性强、代入感强的相关活动。
提升融创度的资源整合机制。资源汇聚整合的力度关系培塑青年奋斗精神的效度。只有把同青年成长发展相关的资源融通聚拢,根据不同的工作需求创造性地发挥资源作用,才能切实增强培塑青年奋斗精神的底气。资源整合机制的构建要注重“融”与“用”,既能让各方面高质量育人资源能够高效能聚合成势,又能基于需求导向合理利用育人资源,为培塑青年奋斗精神提供厚实支撑。一是资源的统筹。通过领导小组或组委会的形式,统筹调度资源,合理使用资源,不断消除以职能划分资源归属的壁垒和因区隔导致的资源耗散,同时,加强对资源联结效度的评估,及时对运行机制予以调整、优化。二是融创出新。建立健全育人资源创新利用机制,鼓励和支持把已有经验同推陈出新相结合,通过精心谋划设计,实现育人资源最大化利用。
强调高品位的文化浸润机制。培塑青年奋斗精神就是要让青年在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中自觉为党和国家奉献,而这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涵养与浸润。文化浸润机制的构建要坚持文化活动的高品位,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目标,通过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引导青年探寻向上向善向美的意义世界。一是文化供给的优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需求,推出一批又一批青年喜闻乐见的高品位、高品质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同时,汲取青年亚文化中的积极内容,探索进入青年圈层的有效路径。二是文化情境的创设。把握青年成长发展规律、文化育人规律,探索基于不同场域的文化情境创设路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更要提升文化建设的数智化能力,让虚拟空间同现实情境同频共振。
增进协同性的力量联结机制。青年奋斗精神的培塑需要有效的外力支持。“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的殷殷嘱托下,服务青年成长发展的力量愈加强大,必须增进不同力量间的协同性,才能形成培塑青年奋斗精神的管理服务合力。力量联结机制的构建要结合不同管理服务部门的组织特点和组织体系优势,强化联动协同,让不同力量共同作用于青年奋斗精神的培塑。一是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基于管理服务青年能力的现代化,从大育人格局出发,健全齐抓共管的组织体系,优化组织间的协调机制、会商机制,切实提升助力青年奋斗前行的组织温度、效度、实度。二是社会力量的参与。动员和支持社会力量发挥优势有效参与到青年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来,为培塑青年奋斗精神注入更多活力、创设更多平台。同时,要完善社会力量甄别机制,确保社会力量参与的合法合规。
强化“五个注重”优化培塑进路
青年作为引领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走向。无奋斗不青春,无奋斗不青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我们要从政治高度、历史深度、现实温度、未来广度,多措并举培塑青年的奋斗精神,教育引导青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追求卓越,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华彩篇章。
注重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理想信念是培塑青年奋斗精神的根本所在,要教育引导青年把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奋斗的方向。一要强化理论武装明奋斗之道。结合《论党的青年工作》等籍典,教育引导青年深刻理解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奋斗过程中学习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二要强化“四史”学习教育培奋斗精神。加强对青年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结合现实把历史讲清楚、讲透彻,在历史与当下的交汇中切实增强青年奋斗前行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要强化实践养成壮奋斗筋骨。注重发挥“大思政”体系下建成的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弘扬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实习实践基地作用,为青年通过扎扎实实的行动磨砺奋斗心性、砥砺奋斗品格、昂扬奋斗精神提供载体和平台。
注重主体意识激发的持久性。培塑青年奋斗精神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就在于“引导他们始终保持一股顽强拼搏、勇于开拓的精气神,做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扫除一切骄气、娇气、官气、暮气、邪气,把青春的奋斗热情激发出来”。一要掌握青年思想动态。通过常态化开展青年思想滚动调查,准确分析研判当代青年关心关切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面临面对的成长困惑、成长瓶颈,为采取有效对策激发奋斗的主体意识提供参鉴。二要持续深入青年群体。建立健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同青年群体面对面制度,探索为有需要的青年配备成长导师,常态化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导思想、导操行、导规划、导就业,形成激发青年奋斗主体意识的外部助推力。三要发挥典型激励作用。遴选一批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的青年典型,围绕主题主线线上线下相结合举办分享会、交流会、联谊会等活动,让青年在耳濡目染中积蓄自我奋斗能量。
注重发展支持服务的系统性。融通资源系统构建具有强支持力的服务体系是培塑青年奋斗精神的现实要求,只有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发展条件,才能让青年的奋斗精神更昂扬、奋斗道路更宽广、奋斗目标更笃定。一要开展综合素养提升支持,蓄积奋斗势能。重点围绕青年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能力提升需求,依托“青年夜校”等平台,发挥社会志愿者作用,开设不同主题的培训班、训练营等,为青年在奋斗路上延展个人成长发展空间。二要进行临时困难帮扶支持,涵养奋斗韧劲。健全已有帮扶机制,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为青年在学习科研、求职就业、创新创业、心理情感等方面提供必要帮扶,让青年在奋斗路上能够“轻装上阵”。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避免在帮扶过程中用力过猛,让帮扶对象产生依赖心理。三要实施干事创业资源支持,增进奋斗底气。继续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关于对青年干事创业的支持政策,发挥组织协同机制作用,有效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尽最大可能减少青年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
注重强化以文化人的创新性。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勇毅前行、笃行不怠等奋斗品格的生成离不开文气的滋养。培塑青年奋斗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文化实践,才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一要大张旗鼓宣传。由宣传部门牵头,整合传统媒体、新媒体宣传资源,创作紧扣奋斗主题、贴合青年口味的短视频、微电影、动漫等宣传作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技术,让奋斗精神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精准推送给青年。二要久久为功建设。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离不开场域建设。要避免进入以往文化场域建设的定势思维,结合当代青年成长环境和审美品位,依托可用人事物资源,在社区、企事业楼宇等建设一批更人文、更自在、更开放的文化活动场域,为青年获取文化力量提供条件保障。三要守正创新实践。激发青年在以文化人中的自觉性、自主性,探索建立面向青年的文化项目库,由青年或青年群体自选承办,同时,鼓励和支持青年围绕优秀文化成果进行二次创作。借势“一带一路”建设,举办中外青年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引导青年在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中砥砺奋斗之志。
注重多元力量参与的协同性。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份共同责任中就包括以强有力的协同性培塑青年奋斗精神。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要成为关心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的共同体,让青年有持续奋斗前行的依靠。一要注重家校社协同。推进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关于“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相关要求,增强家庭、家教、家风对青年奋斗精神的涵化作用,深化学校通过思想引领、日常教育等培育青年奋斗精神的育人实效,提升社会力量围绕青年奋斗精神培育开发公共资源的广度,打好“组合拳”。二要管好青年自组织。要会同群团组织、社会工作部门等通过合理的方式加强同青年自组织的联系,引导他们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在参与中展现青春风采。三要提升工作专业性。答好青年奋斗精神培育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的命题需要通过办班、考察等方式,加强对各方面参与者的社会工作、思政工作等专业知识的培训,以专业化的方式教育引导青年。
(作者:张贵礼,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院讲师;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本文系2024年度湖北省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新时代新征程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研究”(2024TSWSKL030)阶段性成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