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走近国宝文物 感受何以中国(新时代画卷)

2024年11月11日08:2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1考古发掘
  出土秦简的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一号井。
  新华社记者 翟 翔摄

  2修复保存
  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文物库房内查看简牍保存情况。
  新华社记者 陈 斌摄

  3记录研究
  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对修复完成的简牍进行记录。
  新华社记者 熊 琦摄

  5研学
  孩子们在湖南长沙简牍博物馆参与“探秘简牍的清洗与保护”活动。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战国时期青铜乐器的巅峰之作,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55字铭文,包含了丰富的乐律学知识。
  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保定满城汉墓,形状为跪地执灯的宫女,通体鎏金。灯盘可转动,以调节灯光亮度和照射方向,灯身人物中空的衣袖和身体作为通道用于排烟。
  河北省博物院供图

  何尊。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器型上圆下方,体现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腹底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图片为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提供

  何尊腹底铭文“中国”字样。
  图片为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提供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内,观众围在Ⅰ号大型铜神树前仔细观看。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体现了高超的冶铸技术和艺术水平。
  本报记者 宋豪新摄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展出的刻辞甲骨。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具有重要文化价值。
  河南安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湖北孝感云梦县睡虎地秦简。1975年,睡虎地秦简出土,震惊世界,其中秦律十八种填补了秦代法律文书记载的空白。
  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内展出的亚长牛尊,是目前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尊。
  本报记者 张文豪摄

  鎏金铜蚕。1984年出土于陕西安康石泉县,体态为蚕仰头或吐丝状,制作精致,造型逼真,见证了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
  陕西历史博物馆供图

  1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展出的秦律十八种表明,早在2200多年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就已成体系。总书记详细听取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介绍,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何尊、长信宫灯、鎏金铜蚕、曾侯乙编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场合多次提到文明瑰宝,在各地考察中多次到博物馆驻足欣赏宝贵文物。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西省运城博物馆时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优秀资源,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总书记关注的一件件珍贵文物,赓续着中华文脉,讲述着何以中国。围绕这些珍贵文物,各地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精品展陈频频亮相、文创种类丰富多样。国宝重光,时代华彩。人们走近国宝文物,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报记者  董映雪)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1日 08 版)

(责编:郭婷婷、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以旧换新促进汽车消费
  近来,湖北武汉汉口北名车小镇里车水马龙,来看车、购车的顾客络绎不绝。“您好!我今天来提车!”“好的,没问题!”在比亚迪汉口北直营店,顾客徐尉几天前订购了一辆热销款新能源车,他说:“原来的车太小了,自从有了二胎,就一直想换辆空间大点儿的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