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着力培育时代新人

武彦斌 吴宁
2024年11月22日08:11 |
小字号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凝聚着青年的热血奉献,我们党历经百年沧桑仍风华正茂的“青春秘诀”就是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人民教师作为帮辅青年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知心人、引路人,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新征程上,人民教师引领青年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鼓舞青年从百年辉煌党史中汲取智慧,从伟大建党精神中吸收养分,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灵魂,厚植青年“崇尚科学、实干兴邦”的底气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伟力,是我们党的命脉与基石。“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挫折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凭的就是“为人类求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真理,靠的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可以自豪地讲,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创造人间奇迹的根本所在。

真理以精神的追求而来,理想因科学的态度而生。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新征程上,我们要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矢”射中国青年思想之“的”,帮助青年将马克思主义看得清楚、学得明白、思得深邃、行得透彻,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依托唯物史观的科学视野,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把握历史规律的本质与主流;自觉树立远大志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青年们只有信仰上纯洁、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如磐石,成长成才之路上才能守责于心、担责于身,不断以求索真理的态度练就本领,以决胜未来的底气实干兴邦。

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追求,提振青年“奉献国家、造福人民”的志气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宗旨,是我们党的根本与主题。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立场确立为自身的根本政治立场,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了自身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淬火成钢。从李大钊“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的夙愿,到方志敏“我渴望着光明,我开始为光明奋斗”的自勉;从黄文秀“投身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决然,到张桂梅“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誓言……党的百年岁月,既是一部拼搏奋进感天动地的辉煌史诗,也是一首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豪迈赞歌。

初心因践行而永恒,怀守初心,才能够方得始终;使命因担当而伟大,牢记使命,就不会迷失方向。新征程上,我们要不忘“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青年心事当拏云,莫让朝气染暮气。要依托“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价值追求,引领青年涵养家国情怀、激发时代责任,在洞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潮流大势中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全局的历史主动权,以“小我融入大我”的无私之志、“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豪情壮志、“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的宏图伟志,勇立时代潮头,争做先锋闯将。

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基调,强化青年“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骨气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气节风骨,是我们党的意志与品格。不怕牺牲的作风就是共产党人的形象,英勇斗争的气概彰显共产党人的力量。这形象,是瞿秋白临刑前“此地甚好”的慷慨从容,是吕惠生“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的铮铮铁骨;这气概,是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凛然大义,是黄大发“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豁达豪迈。回溯过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挺直了脊梁;瞻观未来,中国共产党必用“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的胆魄,领导中华民族涉险摊、越激流、闯难关,承前继往。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百年,只是宏伟蓝图的起笔,只是雄壮活剧的序幕。新征程上,我们要永葆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品质,持续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基调,将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注入到校园生活场域、课堂教学渠道、实践服务途径、网络育人阵地中来,以踏实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夯实青年意志培育。不断引领青年谨记“天降大任于斯人”的重任,不妄自菲薄、不自怨自艾,真正做到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摔打、守得了清贫,处难而不怯弱,受挫而不短志。鼓舞青年不断以顽强拼搏、一往无前的昂扬势头,“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乐观斗志,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善作善成中创造业绩。

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原则,塑造青年“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正气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道德要求,是我们党的红线与规矩。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奉献于人民,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休戚与共,党性与人民性投契统一。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对人民忠诚,以人民之心为心,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恒心。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回顾党的百年进程,正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把对党的忠肝赤诚、把对人民的忠贞热忱,铭刻于心、践实于行,我们的党才能在惊涛骇浪里矗立不倒、无往不胜,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事业才能在风云变化中庚星焕彩、松柏长青。

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大学》开宗明义便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君子何以自强不息,凭的就是“心怀苍生、达济天下”的一身坦荡正气。新征程上,我们要严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育人成效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引领广大青年饮水思源、砥砺前行,坚决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正心明道,怀德持重。督励广大青年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内心最高位置,自觉投身到服务人民群众中去,胸怀对党忠诚的大德、秉持服务人民的公德、坚守严于律己的品德,以忠党爱民、造福为民、友善亲民的实际行动,做“正能量”的接受者、创造者、传播者,奋力诠释“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至高情怀,真正履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筑牢信念根基、端正教育方向、聚焦青年成长,积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守正创新、行稳致远的姿态,持续不断地从党史教育学习中汲取智慧启迪与奋进力量,努力开创新时代教育发展大格局,不断引领堪当复兴重任的中国青年去书写不愧于人民和时代的壮美篇章,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武彦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吴宁,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基于改革开放记忆建构的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研究”(22JDSZ3154)、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项目“自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20ZD209)阶段性成果】

(责编:王郭骥、张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长江边上“长江村”
  飞鸟掠过巴彦喀拉山‌‌下的湖泊。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长江源民族学校的学生在做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