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基础

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依据,能够更深刻地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客观性,铸牢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心聚力,为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提供根本保障,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引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个体对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在于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紧密相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个体与共同体的思想关联所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内核。个体与共同体相互依存,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共同体就是确保每个个体都能够共同生存的集体,而个体依赖于共同体才能生存和发展,共同体之所以是共同体,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利益,而在于他们有共同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因此,共同体的最根本要求是思想共同体,即共同体中的每个个体对于共同体的意识形态达成价值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强化个体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此,个体对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基础。所以,各民族只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成认同的时候,这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才是真实的共同体,并且是稳定的共同体,否则,只有利益连接的共同体也会随着利益的崩塌而瓦解。因此,思想共同体是国家稳定的重要精神维度,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心聚力。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为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提供根本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同体价值问题,但从根本上说是和利益相关联的,是共同利益问题。当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动摇决定着我国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公有制保障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使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每个人在利益关系上具有普遍性,由此决定了我们的意识形态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一定条件下社会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作用于社会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上层建筑,是对经济基础的保护和捍卫,在这个意义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公有制经济的保护和捍卫,为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提供根本保障,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引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厚的文化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源自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凝聚力的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形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维系这个命运共同体的纽带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思想、“和合共生”理念、“天下大同”理想、“家国同构”观念、“多元一体”格局、“爱国主义”精神、“仁义礼智信”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还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提供精神动力和历史依据。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者密不可分,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