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

拦截不文明别止于“拉黑”
关 末
前不久,北京市文物局就提升博物馆服务品质发布通知,其中提到,不文明行为较为集中的热门博物馆可探索研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屡次劝阻依然违规或情节严重者,拟列入黑名单并进行公示,限制其入馆或参与活动。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不文明行为出现了一些新表现。或为“一探究竟”趴上展柜玻璃观看文物,或为打卡出片霸位拗造型,或未经允许在馆区搞商拍……种种行为不仅可能给文物以及公共设施带来损害,还会影响其他游客的正常参观。
事实上,在涉及文化资源的公共场所采取黑名单制度已有不少先例。从过往经验来看,处罚分寸与执行情况是制度奏效的关键。让“拉黑”等举措真正带来痛感,同时以明确规则避免“误伤”,才能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
拦截不文明行为仅靠黑名单还不够。特别是对珍贵文物来说,很多破坏是不可逆的。事后处罚不如事前匡正。文明是管出来的,也是引导出来的。不妨优化预约流程,提升讲解导览水平,提供丰富活动,将文明观展理念潜移默化融入其中。
今天,逛博物馆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尚潮流。参观者是文博资源的享受者,也应当是保护者。在观展中更加自律,这是对历史文化应有的尊重。
(摘编自《北京日报》,原题为《拦截不文明“拉黑”还不够》)
求职招聘勿“一测了之”
许君强
近期有求职者反映,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流程中引入性格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用。一些求职者因性格测试结果与岗位“不匹配”,同心仪职位失之交臂。
从企业角度考虑,在招聘环节引入性格测试,是希望提高招聘效率。然而,简单化、标签化的筛选方式,既缺乏科学依据,也违背人才成长规律。更何况,相关测试无法全面展现个体性格与特点。将某一时刻的性格测试结果作为“标准答案”,可能会让用人单位错失真正的“潜力股”。
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权利。当性格测试演变为就业门槛,可能会造成新的就业歧视,对就业公平构成新挑战。
招聘的关键在于科学评估求职者的岗位胜任力。完善招聘方式,需要多方协同发力。从法律层面看,应完善就业促进法等实施细则,将与业务能力无关的因素明确列为禁止性条款。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建立就业歧视负面清单制度,同时应创新监管手段,建立投诉举报的快速响应机制。
将岗位胜任力作为评价标准,避免主观化、标签化筛选,企业才能招到合适的人才,实现长远发展。
(摘编自《重庆日报》,原题为《性格测试不应成为新的就业门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1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