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由此可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意蕴,对于新征程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根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意义重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得以永续的前提条件
自然生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永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类文明的兴衰,这就科学回答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两者命运与共、兴衰相依的规律。文明人和他们所创造的文明,曾经兴盛繁荣、光照人类,如今或埋藏在沙漠下,或遗留在荒野中,或成为历史陈迹,楼兰文明的陨落、两河流域文明的消亡、地中海文明的演变、玛雅文明的灭亡等就是最有力的例证。这些消失的文明之所以消失,究其根源就在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人们迫于生存而迁徙,从而失去了赖以栖息的家园。伴随历史的车轮驶入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恣意攫取和疯狂掠夺,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之间环环相扣的动态平衡,人与自然之间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伤痕累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由此可见,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兴衰相依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历史演变的一条铁律,现代文明的消失也不例外。
今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也加剧了生态问题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在推动全球化的进程中导致生态问题向全球扩散蔓延的态势,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全球气温上升、臭氧层破坏、水资源枯竭、土地荒漠化、极端天气频发、海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世界各国及其各族人民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前途。全球生态危机犹如一把悬挂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给人类敲响环境保护的生态警钟,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迫在眉睫,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在重大国际场合呼吁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这一“类危机”,突出强调“类意识”“类生存”的这一崭新理念,通过“类合作”“类行动”的扎实推行,从而达成“类发展”“类共赢”的美好未来。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增进民生福祉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生动体现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源自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庄严承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不仅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而且是增进民生福祉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最终落脚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越来越成为直接影响他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乃至生活品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快速发展所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消耗、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发展了。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期待高,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要求,进而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如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等,提出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建设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无论在广大的城市还是广袤的农村,人民群众对吃上放心的食物、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居住上宜居的环境等生态产品需求和身心健康需求均得不到有效地满足,他们渴望和期盼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等沁人心脾的优美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不仅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体现,也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生态权益的基本需要,更是增进民生福祉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然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对更优美环境的新期盼,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要下大力气治理水环境污染,“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要扩大城乡绿色空间,为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要抓紧解决城市黑臭水体、机动车排放污染等突出问题,“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加快改变“脏乱差”的面貌,“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一言以蔽之,要使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老百姓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显著增强,这是对“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最生动注解。
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生态环境领域是个世界性难题,也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绕不开的重要课题。现代西方环境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二元对立的关系,认为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必然招致破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此,西方现代化大多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是非常典型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尽管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倡导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的耦合协调和辩证统一。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老路,主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促共进的现代化新路。在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高水平保护的坚强后盾,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必将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篇章。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也是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根本保证。实现高质量发展,其关键在于要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同样地,建设美丽中国,实现高水平保护,也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要不断增强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担当精神,切实提升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要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第三,着力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要以降碳、减污为抓手,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积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同时,倡导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以消费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倒逼和引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与现代科技体系的深度融合,加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绿色生产力工具和生态管理技术革新,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涌现。同时,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发展的应用研究,积极构建数字绿色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智慧的生产生活新风尚。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农分中心研究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