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育种助力农业丰收 为中国种业提供强“芯”服务

近日,位于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伯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合成生物实验室里,上百名实验员紧张有序地进行各类种子遗传转化实验。
组培室里,一粒粒转入了目标基因的种子,正躺在温控箱里享受着“日光浴”。水稻、玉米、枸杞、小麦......人工气候室里,一排排等待交付的种苗正在拔节生长。每天都有各类成功完成转化的种子,被交付到全国各地的种业公司手中。
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平台,汇聚了众多像伯远生物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春耕时节,积极发挥生物技术优势,为全国春耕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助力农业增产增效。
组培室里正在培育的种子。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在农业种业的革新道路上,基因编辑与生物育种无疑是关键领域。作为“武汉·中国种都”,武汉在生物育种领域的技术储备和平台储备已处于国际前列。
“这里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生物育种和植物科研公共服务平台,能够高通量、高效率的完成从‘基因克隆——载体构建——遗传转化/基因编辑——性状检测’整个生物育种流程。”伯远生物总经理李阳向记者介绍,全国有近7000家种业公司,但绝大多数都是中小种业公司,占据了国内90%的种业市场,但是他们普遍缺乏生物育种技术。只知道种子存在什么问题,但没有技术能力解决,面临着向生物育种技术转型难题。
组培室里,种子正躺在温控箱里享受“日光浴”。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建立一个自己的生物育种平台,起码需要投入上千万,对技术、资金、人才要求都很高。我们致力于打造生物育种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国内种业公司提供基础技术支撑。”李阳说。
依托分子生物学平台、遗传转化平台及检测平台的规模化运作,将复杂实验流程效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在这里研发效率比一般科研单位提高了20—50倍。
“做一个植物遗传转化实验,其他机构需要4到5个月,这里最快只要47天。种子企业只需要提出他们的需求,静待结果就好。”谈到研究成果,李阳充满自信。
组培室内,一款新型的高直链淀粉玉米种子已经培育成功。这是一家种业公司为健身人群特别定制的品种。直链淀粉多,意味着消化速度相对变慢。新的种子将在健身食品领域开辟出新市场,帮助企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伯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合成生物实验室里,实验员正在进行各类种子遗传转化实验。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还有一家种业公司敏锐地察觉到农民普遍采用直播方式种植水稻,决心开发更适配直播种植方式且具备抗除草剂特性的水稻。培育出的新品种,不但达成目标,还显著缩短了育种周期,为种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去年一年,这里就完成了30000多个基因的编辑,服务于8000多家课题组和几百家种业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大型综合性的多物种遗传转化平台。“通过专业化分工重构科研价值链,为提升我国植物科学领域整体创新效能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李阳说。(郭婷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