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有好故事 就把故事讲好

2025年04月08日11:14 |
小字号

面对镜头,陈定华慢慢讲述他发展烟叶规模的故事,周吉祥侃侃而谈如何给年轻员工压担子、促成长,赵家兴则谈起雪茄烟叶的发展,滔滔不绝。

前不久,湖北十堰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融媒体工作室成员带着摄像机,对全市烟叶条线涌现出来的优秀烟叶站长开展金雁访谈节目录制。作为本期的嘉宾,他们分别是房县青峰烟叶站站长陈定华、竹溪县桃源烟叶站站长周吉祥和丹江口市习家店烟叶站站长赵家兴。

为什么不直接把他们请到融媒体工作室进行节目录制呢?融媒体工作室成员有他们的考量:“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能够把故事讲好。”

发展烟叶面积 靠“挖”

见到陈定华的时候,他刚从烟地回来,没来得及换衣服,就直接开始录制,“等会还要和镇上的分管领导商量烤房建设情况。”

从交谈中得知,青峰产区烟叶面积不到2600亩、产量不足7000担、户数不足130户。十年时间里,陈定华带领青峰烟叶站职工将种植面积发展到7000多亩,产量突破17000担,烟农户数超260户,面积、产量翻了近三番,烟农户数增长翻一番。

“今年面积上涨的快,烤房配套也得跟上,这不,已经和镇长约定好了时间。”陈定华笑着说。

陈定华(左一)接受专访

陈定华(左一)接受专访

谈及增长规模的“秘诀”,陈定华说,主要是靠“挖”,一是“挖”面积,10年时间里开垦抛荒地1600亩;二是“挖”烟农,10年间共引进烟农53户,有力壮大了青峰烟农队伍;三是“挖”烟地。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对烟农使用挖掘机深翻烟田给予200元/亩的补贴。

通过“挖”面积、“挖”烟农、“挖”烟地,青峰烟叶站规模从小到大。站在新的起点上,还有一年即将退休的陈定华,对未来信心满满:“优化面积、优化地块,加强服务,让烟农挣到钱,让政府收到税,让企业有效益,我就是退休了,也可以顺利交差了。”

稳定年轻技术员 靠“树”

赶到桃源烟叶站的时候,周吉祥正在和几名年轻的技术员面对面交流:“现在是育苗的关键时节,要自己多动手,不仅要当好指挥员,还要扛枪冲在前。”

得知来意后,周吉祥腼腆地说:“也没啥,就是大胆地‘用’,精心地‘树’”。一是让年轻技术员树立扎根基层的决心。基层经验是人生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基层历练的这段时间,要学到真本事,看到基层的发展前景。二是为年轻技术员“树”平台。分析每位年轻人特长,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制职业发展规划,多向上级部门各级推荐,为他们争取外出历练和开拓眼界的机会。

周吉祥(左一)接收专访

周吉祥(左一)接收专访

新进大学生张帅涛就是周吉祥“树”出来的年轻人,桃源村地理位置偏远,起初来到这里时,张帅涛很不适应,对职业前景感到很迷茫。为了让他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周吉祥多次主动找小张谈心谈话,了解他的想法和困惑,向他详细介绍职业晋升通道,并积极推荐他加入全市烟叶栽培团队,让他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

“去年10月,张帅涛顺利通过评估考试,全市系统只有2个人通过这个考试。”周吉祥说。

谈到未来,周吉祥表示,年轻人有闯劲,点子多,要给年轻人舞台和信心,让他们在农村舞台,舞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产业发展机遇 靠“抓”

“我们的采访就选择在烟地里面吧。”我们说明来意后,赵家兴觉得烟地才是他的舞台,“在这样的舞台上,我的话更加直白。”

70年代出生的赵家兴,从学校毕业后,先后与均州名晒烟、烤烟、雪茄烟“打交道”,今年又开始尝试种植香料烟。

每一次新尝试,都是要靠“抓”。一是抓发展机遇,2019年国产雪茄烟叶开发与应用重大专项落户丹江口市。在赵家兴看来,这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他带领全站人员,高标准落实,得到领导的一致认可。丹江口市的雪茄烟叶,从2.7亩发展到最高峰的2700亩。二是抓质量。雪茄烟叶的发展,必须走质量路线,考虑到工业企业对雪茄评吸质量的要求,他从抖音上自学了雪茄烟卷制,对发酵后烟叶进行评吸,一次次的校对口感,最终生产出受工业企业欢迎的雪茄烟叶。

赵家兴(右一)接受专访

赵家兴(右一)接受专访

如今,丹江口市又迎来了香料烟的种植计划,赵家兴又开始了他“抓”的功夫:抓梯度育苗的落实,确保雪茄烟和香料烟种植时间不冲突。抓人员培训,组织年轻技术员到云南等烟区考察学习。抓晾房改造,为即将来临的烟叶晾制工作做好准备。

采访结束后,三位站长都表示,他们做的都是一些普通的事,没什么动人的故事。但是,作为采访组的我们认为,他们就是故事的主角,有好故事,就应该把故事讲好。(文/图 彭景洋、罗筱嘉、罗明)

(责编:周倩文、张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