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铸魂修能 点亮科技教育的未来之光

马明荃
2025年04月11日16:38 |
小字号

花城中学书记、校长马明荃带领学生走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

花城中学书记、校长马明荃带领学生走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科技教育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领域。华中科技大学附属花城中学(武汉市光谷花城初级中学)作为中国光谷的一所现代化学校,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光谷的品牌与科教资源优势,以协同育人为抓手,构建“一体两翼”育人生态,探索科技教育特色化发展路径,打造大中小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强国志向、江山情怀与环球视野的“追光少年”。

以文化为魂,构建科技教育的价值引领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教授到花城中学举办科普讲座。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教授到花城中学举办科普讲座。

以理念为灯塔,照亮前行之路。

学校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构建“华光文化”理念体系,秉承“铸魂修能,人人都成一束光”的办学宗旨,确立“培养有强国志向、江山情怀、环球视野的追光少年”的育人目标,确立“三阶四维”育人图谱:七年级“启光”阶段侧重科学启蒙,八年级“追光”阶段强化创新实践,九年级“闪光”阶段聚焦成果孵化;培养维度涵盖科学认知、工程思维、创新品格、家国情怀四个维度,形成“科技素养+人文底蕴”的双螺旋培养结构。引导学生逐步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华光少年”。

以文化为底色,滋养科学精神。

学校以“华光文化”为核心,构建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全场景科学教育生态。通过校园环境布置、科普图书角建设、宣传平台搭建、主题节日策划等形式,将科学文化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浓郁的科教氛围,让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心灵。特别设置“院士名言墙”“大国重器模型展”,让钱学森、黄旭华等科学家的精神力量浸润校园。

以课题为引擎,驱动教育创新。

学校以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家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实践研究”为契机,开展科研赋能,构建科教融合新范式,形成“问题导向-课题驱动-实践转化”的科研路径,与高校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和科学教育实践,培育校本科教生产力,推动校家社三方育人理念更新,重塑科学教育实施新格局,为科技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以专业为支撑,锻造师资力量。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邀请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互兼互聘,建立多类型、多样态的研修共同体,精准培养优秀的科学教师,为科技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同时,设立“科学副校长”岗位,邀请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专家担任,负责指导科学课程建设、开展科普讲座、结对帮扶科学教师,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强大的专业支持。

以协同为翼,构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华中科技大学航天学院参加花城中学科技节。

华中科技大学航天学院参加花城中学科技节。

“一体两翼”:打通学段壁垒,整合育人资源。

学校探索“一体两翼”协同育人模式,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主体目标,以大中小学衔接贯通、家校社科教协同为支撑,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大中小学衔接:学校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大、华科附中及周边托管附小紧密合作,通过联合建设科普教育基地、共享实验室与图书馆、组织跨校科学竞赛等活动,打通学段壁垒,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与教学目标衔接。

家校社企协同:学校构建“家校社企”联动模式,通过家长委员会、社区资源引入等方式,整合家庭、社会和高校的优质资源,与中国建筑科技馆、省科技馆、省气象馆及高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

教联体赋能: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通过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赋能成长”的科学育人创新机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调动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热情,形成育人合力。

明确三方职责:学校成立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小组,协调各方资源,制定教育计划,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责分工,形成育人网络。

建立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举办衔接活动,建立家长委员会和科学教育顾问团,邀请各界专家参与决策和监督,共同策划组织活动,加强深度合作。

制定评估机制:设定评估标准,建立家校社反馈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定期评估活动效果,及时调整策略,优化活动内容和形式。

推动教联体建设:通过“校家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大中小学贯通融合教联体”,形成校家社协同、大中小衔接的工作方式,推动资源共享与互补,为科学教育提供全方位保障。

以课程为基,打造多层次科技教育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走进花城中学弘扬科学家精神。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走进花城中学弘扬科学家精神。

学校结合国家课程标准,系统设计校本课程,形成“科普—科教—科创—科展—科研”五星级“启光”科技教育课程体系,从基础到拓展,从实践到创新,逐步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科技创新。

常态科普:培根铸魂,激发兴趣。

学校每月邀请科学家走进校园,通过科普讲座、科学竞赛、科学小实验等形式,讲述科研经历,普及科学知识,揭开科学奥秘,让科学家精神浸润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课堂:奠基兴趣,培养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科学实验教学,每周开设科学实验必修课,自主开发《科学发现者》校本实验教材,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开展科学实验和跨项目创新实践,培养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

科学社团:扬长拔短,拓宽视野。

学校利用课后服务,邀请社区和高校专家、企业代表参与课程开发与建设,开设“探索奥秘”、魔数、3D打印、信奥班、无人机等科创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学竞赛活动,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节日:实践创新,展示成果。

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暨科创文化展示周活动,举办科学实验和科创作品竞赛,协同大中小、联动家校社,搭建展示平台,展示学生的科技作品和创新成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成就感。

科技研学:拓宽视野,感受科技力量。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科技研学活动,带领学生“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科技巨变、大国重器、乡村振兴”,走进科技场馆、高校实验室、科技企业和农科基地等,真切感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拓宽学生视野,增强科学实践能力。

以成果为证,展望科技教育的未来

通过一系列协同育人和科技教育实践,华中科技大学附属花城中学在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作出众多科技创新作品;“双师型”教师不断涌现,教师教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学校的科学教育的辐射效应越来越大,科技节活动被人民网、湖北日报等多家官方媒体报道,充分体现了学校科技教育的丰硕成果。

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铸魂修能,人人都成一束光”的教育理念,深化协同育人机制,优化“一体两翼”的科学教育模式,全面构建科技教育课程体系,拓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科技教育水平,为培养创新型青少年人才贡献力量。

在科技教育的征途上,花城中学将继续以文化为魂、以协同为翼、以课程为基,点亮学生的未来之光,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追光少年”。

(责编:郭婷婷、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