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进路

魏海勇 姚晟
2025年04月16日09:59 |
小字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文化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撑的互构关系:一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是中华文化共同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不断传承创新,巩固和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大的生命力。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自觉汲取中华文化的价值秉承和方法路径,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共生,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情怀,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树立文化认同目标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是中华民族由多元走向一体、由差异趋于相通的重要文化价值取向,这遵循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的生成逻辑。文化目标是民族文化经验、价值、思想和意志的集中体现,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党和国家通过制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奋斗目标与发展愿景,激励各民族共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各民族文化的共通性和多样性,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构筑中华民族的共同社会理想和政治价值。一方面,要继续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汇多民族文化精华的实践中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念,促进各民族文化共生与融合,使其更契合当今时代和实践,把中华民族凝聚成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各族人民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充分利用我国多民族的发展优势,把各民族群众力量统一于民族团结、国家复兴的历史伟业之中。

提升文化内聚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从理论逻辑看,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只有结合广大群众,才能迸发出巨大生命力;从历史逻辑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从实践逻辑来看,只有相信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才能顺利把党的各项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中华各族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引导各族人民共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利益。首先,增强民族团结与加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只有加快发展、实现现代化,各民族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保障;要充分尊重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诸多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动力源泉,要保护和传承好少数民族文化,深度挖掘其相对独立的特性和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打造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坚持文化育人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与文化格局复杂多变,使得部分人的国家身份和民族意识模糊,这要求我们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把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方向。一是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任务。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政治保证,要把巩固各族人民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任务。二是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体系。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把民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引导各族人民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三要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课程,组织参观红色文化场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等活动,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另一方面,坚持传统教育方式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有机结合,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精品案例库和素材包,让各族人民更好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成就。

打造和合文化环境

多元互嵌的和合文化环境是承载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空间场所,为各民族人民增进理解、强化情感提供平台。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创建富有共生文化特征的多元融合场域,激发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一是塑造物质文化,强化各族人民的跨文化交流体验。文化载体作为承载文化及其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必须关注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布局,构建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情境体验环境。比如通过创作文学、影视作品和微视频等方式增强大众化传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保障。二是深化精神文化,依靠各民族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正确处理各民族“共同性”和“差异性”之间的关系,继续坚持“两个结合”,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促进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统一,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增添动力。三是创新制度文化,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自觉。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认识自觉、行动自觉进入制度自觉阶段。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责编:周雯、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