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热”度起 移栽进行时

农户正在进行雪茄烟移栽工作。王晓娜摄
秦巴山南麓的晨雾尚未散尽,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习家店镇的千亩烟田已奏出生命的线谱,纯黑色的地膜在阳光下泛着光芒,地温渐渐升起来了……专业的机械操作员手持打窝器穿梭其间,嫩绿的烟苗在湿润的垄窝间积蓄向上的力量。
地温回暖催新绿 秧苗移栽正当时
“地温升起来了,该动土啰!”老烟农张继国蹲在田埂上,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掐着泥土,“你看这墒情正好,烟苗根能喝到水,根儿准能扎得实。”田间气象站的数据显示,近七日表层土壤温度稳定在18—22℃,较去年同期提升1.5℃,正是烟苗移栽的黄金窗口期。
为解决农户移栽后顾之忧,丹江口市局(营销部)通过集中培训方式提高技术员标准掌握度,成立专业移栽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种植问题。加大对困难农户帮扶力度,组织技术人员帮助进行农事操作。依托均州烟叶专业化合作社,提供专业化“施肥、起垄、覆膜、移栽、灌溉”服务,切实提高幼苗生长均质化水平。
在青塘村雪茄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技术人员程世伟正开着专车装满浮盘,将苗子挨家挨户地送到田间。烟技员冯海龙手持平板电脑,实时调控移栽参数:“我们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技术,通过物联网监测土壤墒情,节水50%的同时让烟苗喝上‘救命水’。”这种融合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移栽模式,使得今年烟苗成活率突破98%,较传统作业效率提升近三倍。
图为专业打窝机械操作员正在进行移栽前打窝工作。王晓娜摄。
连日高温地干旱 科技滴灌稳生产
4月起移栽期间降水量偏低,但已经到了移栽的时机。望着自家烟田里干透的土层,烟农赵大姐急得直跺脚:“往年这时候垄里墒情合适,苗子栽下去用不了多少水,今年浇水真是要愁死人。”正当她愁眉不展时,习家店烟叶站的“抗旱小分队”带着新灌溉设备上门了。
丹江口市局(营销部)还积极争取滴灌设备,为作物生长全周期提供水分供应。“这是我们今年给大家争取的滴灌系统,能实现控量灌溉,保苗又节水。”丹江口市局(营销部)习家店烟叶站站长赵家兴说,“通过土壤传感器实时调节水量,每株烟苗都能喝到刚好够量的‘解渴汤’。”这套系统不仅能精准控水,还能通过太阳能板供电,特别适合山区丘陵地带。
在习家店镇李家湾村的烟后轮作农田里,豇豆幼苗已经长出两片新叶,千亩油菜荚角日渐饱满。村民们正在给芝麻浇水:“多亏了滴灌带,三季作物都能喝饱水。现在我移栽的第一批苗子已经缓过劲儿了,今年的收成差不了!”据统计,2025年推广的滴灌技术覆盖1500亩烟田,带动套种作物亩均增收400余元。
村民正在欣赏戏曲节目。王晓娜摄。
瓜果苗木齐下地 产业兴旺聚人气
暮色中的五龙池村热闹非凡。雪茄烟叶发酵车间里蒸汽氤氲,工人们熟练地搬运烟叶;村头的粉条厂晾满了粉条,十几个工人正在打包装袋;村口的“杏福大舞台”,村民正在观赏戏曲节目……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最近大家伙都在栽烟、种玉米、整齐猕猴桃、修建橘子树,自从搞了‘烟+N’模式,咱村就没闲过人。”村支书刘鹏算起了经济账。“烟叶采收后种豇豆,油菜收割前套种土豆,再加上采摘游、农家乐,现在每天务工人数超过300人次。”沿着他的目光,是农田里油绿的禾秧。
夜幕降临,村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油菜花渐渐凋落,果荚渐渐饱满,烟叶青绿生机勃勃,滴灌管道如银蛇舞动,农户乡村振兴日子更甜……此起彼伏的蛙鸣渐起,飘向远方黛色的群山。
田间地头,新一茬烟苗正舒展嫩叶。正如驻村第一书记吕培军在驻村日志中写道:“当科技的温度遇见土地的热情,沉睡的田野便苏醒了,迸发出超越季节的生命力。”(王晓娜、佘真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