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乡村“袖珍”学校的灯火(纵横)

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少,全校只有6名老师、2名学生……近日,媒体报道了一所乡村“袖珍”学校——吉林省德惠市长春岭村小学,引发关注。
乡村“袖珍”学校的出现,是社会变迁和人口流动的结果。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年轻人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乡村人口减少,生源也随之锐减,一些学校规模缩小。然而,这些乡村“袖珍”学校的存在,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们不仅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场所,更是乡村文化和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教育的温度与希望。
在现代教育制度中,乡村教育不可或缺。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类似长春岭村小学这样的“袖珍”学校的存在,为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到城镇学校就读的孩子提供了受教育机会,保障了教育公平。
乡村“袖珍”学校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它将乡村的家庭、学生和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充满温暖和关怀的教育体系。应当看到,乡村“袖珍”学校面临诸多挑战,如师资短缺、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等。更好发挥乡村“袖珍”学校的作用,还需与时俱进、多措并举。重中之重,在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事业。同时,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可探索教师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开展城乡教师交流、支教活动等,缓解乡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乡村“袖珍”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比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同步课堂等活动,让优质课程资源触手可及。
不妨根据乡村“袖珍”学校特点和学生需求,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比如,开展小班化教学、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教学,将课堂教育与乡村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于学校来说,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规模虽小,乡村“袖珍”学校作用独特,其价值不能仅用学生数量来衡量。它们像一盏盏灯,于细微处照亮着教育公平。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原题为《“袖珍”学校承载乡村教育希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3日 05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