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股“活水”润乡野

“本来只想带娃拍个古风照,结果他射箭投壶玩到不肯走!”5月2日,游客李女士在武汉蔡甸区黄虎村知音童谷景区的武状元馆前笑着“吐槽”。景区乐器馆里孩子们抢着体验古琴,露营区挤满了搭帐篷的游客。
今年“五一”,这家新开的景区,凭借“文化研学+野趣露营”的独特玩法,一举冲上武汉露营人气榜榜首。两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废弃村湾,只有几十栋危房在风雨中歪斜。
黄虎村“知音童谷”变成武汉郊区亲子游打卡地。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幸亏‘活水’来了!”黄虎村村支书杨博看着蜂拥而至的游客说,“国企联村”行动引来了武汉农业集团,5500万元改造资金让1.5万平方米的闲置农房次第苏醒。
黄虎村的蜕变是武汉乡村“活”起来的缩影。作为常住人口超1300万的超大城市,武汉正以“逆虹吸”之势,将资金、产业、人才三股“活水”源源不断地引向乡野。
资金活水唤醒沉睡资源
沿着沥青路穿行黄虎村,文创工坊的竹编灯笼与星空营地的天幕、帐篷相映成趣。
“这个‘五一’,我们四个家庭提前半个多月就预定了两天一晚的行程。”来自仙桃的高先生说,在武汉近郊找到这样既能体验传统文化、又能露营游玩的亲子游宝地,很难得。
“几年前这里可不是这样的。”杨博曾对村湾的破败束手无策,“守着好山水,难觅致富路。”
转机出现在2021年。面对“无钱办事”的空壳村困境,武汉创新实施了“国企联村”行动,鼓励引导市属国有企业与乡村开展项目联建,探索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径。
很快,武汉农业集团带着资金进驻黄虎村,将卢湾打造成知音童谷,大金湾定位为康养胜地,石头嘴做成农肆市集……
资本的注入,激活了沉睡的资源。几年间,古琴、陶艺、武术、手工制作等20余个工作室入驻,10多个以建筑设计、广告设计等为主营业务的文创团队在此安家,呈现出“人来、村活、业兴、文盛”之势。
“五一”期间,知音童谷露营区夜间满是游客。受访者供图
“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5万元跃升至40万元,人均年收入从1.48万元提升到3.3万元,6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说到村里的变化,杨博如数家珍。
国资下乡不是简单“输血”,还要提升“造血”能力。
在江夏区五里界街童周岭片区,这个“五一”,林语未来村萌宠乐园正式开放,羊驼、小香猪的加入又圈了一波“粉”。
这个由武汉市文旅集团和村集体合作投资建设的项目给村子带来了发展活力。
林语未来村萌宠乐园。人民网记者 张隽摄
“国企带着村民一起干,底气就是足。”江夏区李家店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李友安介绍,6100万元资本注入,闲置的土地变成了景观稻田、智慧农场,闲置房屋改建成了高端民宿。
看到老家有钱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12家民宿、5处体验工坊、3个主题农场。”李友安掰着指头计算,“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率超40%。”
从黄虎村的文创集群到童周岭的智慧农场,武汉“国企联村”行动通过市场化运作,正将乡村沉睡资源转化为“共富资产”。四年来,武汉已有7家市属一级企业、59家二级企业参与到“国企联村”行动中,累计投入项目资金4.89亿元,兴建85个产业项目,带动281个行政村年均增收近10万元。
产业活水让传统农业新生
新洲区旧街的千亩茶山云遮雾绕,茶农们腰挎茶篓,一双双巧手熟练地采摘茶叶。
新洲区旧街街道石咀村的千亩茶园里,茶农采茶忙。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我们的茶叶去年刚获得了欧盟的有机认证。”武汉通禅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全波正向客商展示欧盟认证证书。
十年前,这里茶叶规模小、产量低,茶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局。为打破困局,近年来,旧街街道整合27个村的零散茶田,打造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采用“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实现村、企、民三方共赢。
“以前茶农担心风险,不敢改种新品种,我们就先垫资提供茶苗,等茶叶卖出后再结算。”胡全波说,“政府还配套了每亩2000元的种植补贴,茶农的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
在各方的努力下,旧街茶园发展初具规模。
茶产业的发展并非简单地依靠种植,而是需要加工、销售一起全面提升。为此,2022年旧街街道投入4000多万元扶持资金,帮助茶企升级加工设备、拓展销售渠道。
如今,旧街有8家规模以上茶叶企业,种茶面积近2.2万亩。“以往鲜叶几十元都卖不出去,现在‘旧街白茶’200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已培育出‘旧街白茶’等3个地理标志商标,茶产业产值逾2亿元。”旧街街道四级调研员高玉奎成就感满满。
村村有亮点、产业有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
整装待发的藕汤。人民网记者 张隽摄
在陶刘村,一场“汤罐革命”颠覆了传统农业:武汉欣沛园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里,每小时3000份排骨藕汤封装下线,准备发往新加坡。
“蹭‘哪吒’的热度,去年春节,光藕汤每天就能消化2万斤鲜藕,带动200多户藕农订单种植。”武汉欣沛园绿色食品推广部负责人靖慧峰说,“光卖农产品利润薄,做成即食汤品等,可以延长产业链,土地亩产值涨了8倍!”
产业活水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仅新洲一个区,就先后打造了食品精深加工、粮油、水产、畜禽、蔬菜、果茶、苗木花卉、种业等十大精致农业产业链。
人才活水绘出美丽乡村画卷
沿蔡甸区嵩阳大道向西南飞驰,刚进入火焰村的新晋“网红”——十里莲华养心谷,就听到了欢声笑语。
孩子们在火焰村体验插秧的乐趣。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无论老少,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90后留汉大学生邓永勤正在园区接待游客。这位中南民族大学毕业的“新农人”,用6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乡村改造。
“这里缺的不是资源,是唤醒资源的人。”这位曾助力蔡甸莲藕“触网出圈”的电商女将,带着全部积蓄,扎根火焰村,打造民宿,设计出可食地景农园,更用VR技术让孩子们在星空帐篷里观察稻穗生长。
不仅如此,邓永勤还修建了4000平方米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每月开设12门“潮课”,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海归合伙人贺达,带领团队一起做养心谷的宣传策划,每年策划近百场活动;00后大学生吴宇轩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村当起了管家;00后退伍战士叶顺达,化身“甜蜜卫士”,养起蜜蜂,为前来研学的大小朋友科普展示……
“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就业。”邓永勤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孵化百名乡村创客,带动周边五村形成产业联盟。
木兰草原举办国际风筝邀请赛。人民网记者 周倩文摄
人才活水效应在武汉乡村持续扩散。
在黄陂区木兰草原,“海归”聂权从父亲手中接过经营得不愠不火的景区,用赛马节、风筝节和草原民宿重构文旅体验,定价两三千元一晚的民宿节假日爆满。“我们卖的不是房间,是都市人的‘解忧杂货铺’。”聂权笑言,2024年,景区260万人次的客流量,让周边1600户农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在武汉,数以万计的返乡能人,带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发展。
资本活水滋养发展沃土,产业活水激荡希望田野,人才活水浇灌美丽乡愁。三股活水交融激荡,在武汉乡村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崭新画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