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路径

当前人工智能的迭代正以指数级速度重塑劳动力市场,高认知型岗位需求增长,程序化技能加速贬值,对高等教育的传统教育范式提出巨大挑战。2024中国高等教育与产业适配度白皮书指出,高校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亟待提升,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对教育培养的影响,加速推进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培养人才创造力的内在要求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培养适应产业与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是检验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准。培养具有数智素养、创新思维与家国情怀的新型人才,确保青年群体在科技竞争中保持比较优势、保持适应态势,是践行教育服务“国之大者”的应有担当。当前人才培养与产业结合不紧、适应不畅、应用不够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加之AI在产业领域的快速运用,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广泛渗透,加剧了产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筛选趋严。一方面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对岗位技能程序化加速替代,另一方面,学生过度依赖智能工具将不注重对隐性认知,如直觉、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塑造将导致其技术能力与AI高度同质化。而缺乏独有的创造力、伦理判断与跨场景问题解决能力,将会失去胜任产业发展的能力。开展产教融合,发挥产业的复合场景优势,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完整性与敏锐性,开发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必由之路。
产教融合是提升教育引领力的必然选择
高等教育对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不仅要具有适应性,更要具有引领性。当前产教融合还存在需求价值的错位问题。高校作为科研重镇,侧重于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企业作为经营实体,更看重技术应用和经济效益,如何畅通需求,实现转化对接,首先需要提升前置教育设计,提升引领力。同时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不断涌现,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同频共振加快更新,这对教育瞄准未来发展,做好服务引领,保持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所需的合理张力,提升包容性和支撑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如此,在资源融合上,学校兼具学术素养与产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偏少,不少教师脱离产业环境,未能把握行业前沿动态,学术研究和教育实施与真实生产场景存在显著差距,教育的引领支撑作用需求切实加强。包容产业发展的现实与未来,用产教融合的思路来办教育,做到优教育和强产业共同发展,是提升教育引领力的必然选择。
产教融合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产业竞争力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是企业不断开展新境界的生命线。要提升产业竞争力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应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深入开展科技研发,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不断提升科技含量。产业竞争力需要提升生产效益、产品质量、品牌形象。企业从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装备、用户体验等方面进行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人是生产的核心要素。产业竞争力需要高素质过硬各方面优秀人才。而人才培养需要企业与高校紧密协作,加强人才培养与输送。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支撑需要产教融合来塑造、打造和提升。近年来国家强化产教融合改革发展力度,构建产业与教育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有效破解科技与经济融合不紧的难题,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全球产业变革与教育范式转型的双重驱动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更要拓展途径,大处着眼小处落实。
动态耦合:打造场景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接口。在技术迭代周期大幅缩短的当下,要化解传统静态课程不适应产业变革需求的问题,遵循知识生产的动态性规律,建立“需求感知-内容迭代-效果反馈”的闭环机制,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演进的共时响应:面向企业需求实际,探索产业的成长规律,提升培养针对性;依据产业技术路线图,开发模块化课程群,打造专业知识“微课程单元”,强化耦合力;对焦企业生产实际,打造虚拟仿真平台,创设沉浸式教学场景,提升实战力;着眼技术进步,构建跨学科知识整合平台,适应产业融合趋势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厚植发展动能。
双轨联动:推进创新培养机制。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优势,打造“专业导师+企业导师”“职业导师+人生导师”的协同培养矩阵。学术导师重在知识理论与科研方法训练,企业导师重在以真实技术项目为载体,塑造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导师以企管人力为主,注重从行业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人生导师以辅导员为主,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端正人生航向。同时校内校外紧密配合,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校园学知—企业担岗—返校促学”之间深度提升,形成“初学—实践—再学”的培养联动。同时注重把企业实践内容、技术改进参与等纳入学生成长发展与考核评价体系,既保学校教育的知识系统性又兼顾企业生产的适用科学性,做到知识学习与实践运用、专业能力提升与综合素质塑造的双向统一。
价值共生:构建产教融合生态。要建立多元主体的价值共识机制。通过创设常态化对话平台,如企业入校的交流讲座、高校与企业高峰论坛,使高校培养方式与产业技术路线保持战略一致性。要构建价值激励机制,将社会价值创造纳入师生考评体系,把教师对产业的服务贡献度、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等成果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以助力解决真实社会问题和企业技术问题为导向综合评价学生。以此引导创新活动向解决产业痛点和社会问题方向集聚,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学校教育培养的社会贡献力,打造知识生产、技术转化、价值创造的良性生态。
双向赋能:拓展资源共享平台。产教深度融合是赋能新质生产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共享平台能大幅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学校作为科研创新、人才汇集的重要阵地,企业作为技术运用产品输出的集成终端,双方要建立共享平台,在技术、数据、设备等方面加强互通与共享,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融合衔接的倍增效应。企业可向高校开放产线、脱敏后的产业数据,用于教学实训,强化高校教学实验的仿真性和实效性;高校的科研项目及人才资源库,向企业开放互通,可以丰富企业的人才资源,提升企业创新活力。双方互嵌加强优势资源投入,拓展共享平台,既可以实现知识赋能、技术创新,又可以实现价值增值和品牌形象提升,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与化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新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关于推进校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G1323524176)阶段性成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