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湖北武穴:打造名医IP 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

2025年05月26日16:16 |
小字号

“武穴市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及“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揭牌。

“武穴市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及“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揭牌。

浓浓烟火气,悠悠药草香。初夏时节,“武穴市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及“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在武穴市中医医院太极广场揭牌,标志着该市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鄂东武穴,古称“广济”,作为清代著名医学家杨际泰的故里,武穴市中医药资源底蕴深厚。杨际泰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医学述要》系统阐述临床各科证治,独创诸多验方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悬壶济世的医德更是为后世传颂。

当下,武穴市积极响应中医药发展战略,深挖杨际泰这一名医IP价值,通过建设杨际泰医院与研究院、引入知名专家成立基层名医工作室等举措,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力求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品牌塑造、产业融合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中医药事业迈向新高度。

近年来,武穴市始终坚持以“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载体,突出“打造武穴名医杨际泰名片,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重点,积极发挥比较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医、药、养、文、旅、康融合高质量发展,中医药整体工作呈现出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提质扩容的强劲发展势头,焕发出勃勃生机。

以际泰文化为魂,擦亮名片

清代著名医学家杨际泰的展馆。

清代著名医学家杨际泰的展馆。

充分挖掘杨际泰文化底蕴。把杨际泰文化作为武穴中医药文化的鲜明旗帜,坚定不移传承好、研究好、弘扬好、发展好。围绕“杨际泰”打造武穴中医药文化特色标识,举办2024武穴杨际泰文化研究交流会,充分诠释“杨际泰”的时代价值。持续建强中医医院文化载体,以武穴市中医医院为主体,办好杨际泰医院。以杨际泰研究院为依托,整理、研究、运用鄂东五大名医“杨际泰”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发行杨际泰《医学述要》。开设杨际泰课堂,和广大武穴市民一起讲一讲“际泰”故事。

在梅川镇下赵村杨际泰故里建设杨际泰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修缮际泰陵墓、故居,用现代手法对话历史,再现际泰生平。在武穴市中医医院设置杨际泰展馆、戒瘾(毒)中心、文化长廊,成立际泰名医工作室。在武穴市滨江公园中段(饶汉祥故居西侧—龙隐寺东侧)建设杨际泰文化园,用直观的叙述方式讲解杨际泰。武穴市明珠路北中医医院延伸线命名为际泰路,沿江公路改造成中医药文化街区(100盏路灯造景)。深入挖掘武穴籍鄂东名医杨济泰的文化内涵,与群众一起讲好杨济泰故事,从而更好的推介武穴、宣传武穴、展示武穴,扩大武穴对外影响力。

积极开展中医药宣传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通过科普讲座、文化展览、义诊服务等形式免费向社会大众提供中医药服务,武穴市中医医院将每月20号定为“际泰健康体验日”,中医联盟所有医疗机构同步开展“我艾健康”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进养老机构活动。2024年1—9月份,活动共举办29场次,活动出动医务人员约120人次,发动社会宣传员2000人次。“我艾健康”行动累计义诊服务群众1200余人次、为群众免费健康体检1200余人次、免费健康指导2500余人次,免费开具健康处方7200份,免费发放健康药品1100人份,免费发放健康产品1060人份,免费发放宣传资料7200份,通过商场、超市、宾馆、医院、学校、公园广播,公共场所户外电子屏以及宣传效果覆盖群众15万余人。

以体系建设为要,建强网络

武穴市中医医院新院区。

武穴市中医医院新院区。

注重发挥中医医院指导作用。武穴市中医医院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新院区占地200余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投入近8亿元,2023年12月2日正式投入使用,新院区二期建设项目医养康养中心建成后,武穴市中医医院将是黄冈唯一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医养于一体的中医三级医院。现拥有省级中医重点专科9个,黄冈市中医重点专科12个,黄冈市中医重点建设专科1个,重点专科数量名列黄冈市前茅,全省前列。建设智慧共享中药房,推行中药饮片中药自制制剂在突发传染病防治、术后康复等方面的应用,目前临床院内自制制剂完成协定处方52种,获得省级批文1个。成立基层指导科,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围绕一条主线、抓住两个重点、实现一个目标”规范开展工作。

注重发挥中医联盟枢纽作用。着力构建“以中医医院为主体、市镇村三位一体”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以市中医医院为枢纽,上下联动,积极探索“中医医联体+中医医共体”模式。“中医医联体”上联,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开封市中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研究所、湖北省罕见病医学中心等医院;“中医医共体”下共武穴市医共体中医药联盟,与乡镇卫生院签订“三大中心”协议,指导中医药专家+中医药技术“双下沉”。

中医医院成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牵头组织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武穴市第一人民医院国医堂是市级中医特色专科,妇幼保健院是湖北示范妇孺国医堂,10家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馆,其中:花桥、余川、田镇精心打造“示范中医馆”,全市170多家村卫生室建设中医阁,其中:30家村卫生室精心打造“示范中医阁”。均统一配备针灸、火罐等中医设备,形成“中药+中医非药物疗法+中医预防保健+西医”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以人才传承为基,筑牢堡垒

定向培养中药、中医等专业人才来武穴市规培实习。

定向培养中药、中医等专业人才来武穴市规培实习。

加大中医药人才招引力度。制定出台武穴市中医药人才招引培育优惠政策,通过编制倾斜,待遇倾斜、资源倾斜等方式,吸引和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离退休老中医来该市工作,2023年招引中医药人才49人,引进高层次人才12人,2024年再招引39人。

加大名医工作室建设力度。充分挖掘鄂东历史四大名医杨际泰的学术思想,牵头成立武穴市杨际泰中医研究院,聘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吕文亮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将杨际泰学术成果应用于临床;先后成立国医大师梅国强工作室、长江学者吕文亮教授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庞国明教授工作室、湖北省中医大师陈陶后传承工作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陈新德传承工作室,通过定期坐诊、教学查房、疑难病例会诊、师徒传承等方式,发挥名老中医“传、帮、带”作用,提升中医医师临床学术水平,培养一批中医药青苗人才。

加大校地合作培养力度。深入对接湖北中医大学、黄冈师范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定向培养了一批中药炮制、中药鉴定、中医医疗等专业人才来武穴市规培实习、发展就业。聘请中医药产业发展及学术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建武穴中医药产业发展专家智库,扎实开展中医方剂、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养生理论、保健用品、中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产品的转化。

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力度。2024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核、举办“西学中”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班培训、参与省级中医确有专长评定、名中医工作室中医技术骨干带教培养、到省内外三级以上中医医院进修学习,共计培训中医人才48人。以市中医院为主体,与湖北中医大学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依托黄冈、武穴两级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开展培训,2023年通过省级考核4人(全省共通过11人),2024年87人报名参加省考。2024年截至目前,已完成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1440余人次,完成艾灸师培训494余人次。

以改革强基为本,全力保障

武穴产中药材展示。

武穴产中药材展示。

强化组织领导。武穴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体谋划、高位推进,先后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定期调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相关工作进展情况,统筹推动全市中医药工作高质量发展。积极出台《武穴市创建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实施方案》《武穴市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武穴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七化”落实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组织召开武穴市中医传承创新发展座谈会、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推进会等专题会议,进一步强化保障、凝聚合力,扎实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增加资金投入。近年来,武穴市严格贯彻上级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相关要求,按照“统筹兼顾、加大投入”的原则,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武穴本级财政三年总投入1700万元,助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其中:2023年200万元,2024年500万元,2025年1000万)。另外,安排政府专项债券资金2.77亿元用于支持武穴市中医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占投资总额的43%。争取上级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补助资金470万元,争取奖补资金拨付给人社局开展中医艾灸师专业培训补贴88万元。

武穴市副市长蔡慧表示,全市上下要以“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载体,以打造“名医杨际泰名片”为依托,以实施“名院名医名方名科”工程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创新联动,对内整合,对外合作,以名院聚名医、以名医造名科,以名科传名方、以名方制名剂、以名剂护民康,推动医药文旅康养融合高质量发展,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武穴路径”,不断提升中医药在大健康事业中的贡献度。

下一步,该市将深挖际泰文化,弘扬际泰医学思想,提升际泰文化知名度,不断开发际泰医药品牌,全方位塑造际泰名片。同时,完善服务网络体系,狠抓现代信息管理,加大中国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项目支撑,积极招引关联项目,向上争取政策项目,扎实推进在建项目,全链条锻造中医药产业,为武穴奋力当好支点建设黄冈排头兵贡献力量。(图/文 耿文辉 袁林海)

(责编:郭婷婷、张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大湖之南|洞庭水岳阳楼 如何融入这场盛会里?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大诗人屈原行吟于汨罗江畔,问天求索;范仲淹在此写就《岳阳楼记》,流传至今;李白、杜甫、孟浩然等文学大家,在此留下“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经典诗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