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安全新格局下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有序开展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使学生系统掌握国土安全知识,树立国土安全底线思维,将国土安全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是当前高校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的重要内容与关键任务。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对标《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的具体要求,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情感维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体系,有助于提高我国大学生群体国土安全意识,补齐现行国土安全教育内容未成体系、教学方式单一等短板,进而有效应对全球安全新格局下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历史维度:深化国土安全战略认知
中国国土形成与演变的历史是一部文明与自然对话、传统与现代共振的安全启示录,从先秦时期“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文明自觉凝聚起对广袤疆土的集体共识,到近代人民进行“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英勇抗争,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战略擘画,每个历史坐标都见证着国土安全从不是静态的地理概念,而是贯穿古今、动态的守护历程。当下,引导大学生使用“历史纵深—现实方向”战略思维,将国土安全置于“大历史观”长时段、宽视野中考察,将国土安全的历史叙事与全球安全新格局的现实挑战相结合,使学生在商周青铜器铭文的疆域记载中触摸国土的最初轮廓,在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字里行间感受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将历史逻辑转化为战略认知,深刻理解我国国土安全的内涵外延、文明根基、风险威胁、时代使命,真正筑牢国土安全防线的“精神长城”。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国土安全重大事件蕴含着丰富深刻的经验启示。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应对国土安全风险和挑战最大的底气,经济韧性构成安全防御的物质底盘,军事实力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支撑。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秉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为地区稳定与繁荣注入了正能量。国家安全具有整体性特征,国土安全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领域紧密交织、相互影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守护国土安全、维护国家统一作为重要使命,在百年征程中领导人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成就。要充分讲好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国土安全领域的治乱兴衰,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的历史成就与艰辛历程,培养全球安全新变局中“知责担责”的时代新人。
坚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在历史与变局中把握规律,牢牢掌握维护国土安全的战略主动权。国土安全工作要站稳人民根本立场,人民是国土安全的主体力量与最终受益者,始终将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国土安全工作的宗旨,做到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协调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国土安全是立国之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把握国家统一的历史规律,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国土安全治理的原则,美美与共、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历史基因,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要引导大学生从战略高度理解我国国土安全政策,培养他们分析复杂问题、把握国家安全大局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战略思维水平和国家安全意识。
现实维度:增强国土安全危机意识
全面展示新时代国土安全工作的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我国国土安全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也成为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的生动教材。要构造“理论+实践”沉浸式教育场域,通过根植于国土安全实践的立体教学,使大学生建立“国之大者”的认知框架与国土安全认知范式。
客观分析国土安全热点问题的现实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讲”“会讲”,勇于“发声”,客观、全面讲好国土安全热点问题的现实挑战,既要讲清全球安全新格局下世界发展新形势,又要讲透我国国土安全面临的现实挑战。教师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专业的业务能力,在海量的信息中精准甄别事实依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避免不实信息产生误导,确保学生对国土安全的认知建立在真实可靠的事实之上。学生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危机意识,了解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把握事件全貌、本质,对当前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进行正确判断,对各种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做好心理准备。
精准解读中国政府维护国土安全的政策法规。法律法规是维护国土安全的强有力武器。要以法律体系为基石,通过“法律条文解析+典型案例研讨”教学,夯实大学生对国土安全的法理认知。把政策放在全局、长远、大势中理解把握,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国土安全系统思维,拓宽全球安全治理视野,将制度优势内化为价值认同。
情感维度:培育国土安全使命担当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培育大学生国土安全使命担当的核心动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在全球安全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高校需将国土安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历史叙事与现实观照,唤醒学生对国家领土、主权与发展利益的深层情感认同。依托国土安全教育与思政课堂,系统讲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挖掘中华民族悠久的国土守护传统,从历朝历代维护疆域完整的历史典故,到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先烈们为守护国土前赴后继英勇就义的事迹,再到新时代戍边军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赤子情怀,让学生从历史传承中感悟“国土安全是国家安身立命之本”的深刻内涵,在历史叙事中理解“国土安全是民族存续的根本前提”的重要地位。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义务”的法律规定,开展参观边防纪念馆、重走红色边疆路线、邀请戍边军人主题讲座等教育活动,以具象化的爱国实践激活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理解新时代国土安全的具体内涵,将“爱国”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坚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意识与信念。
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铸牢国土安全防线的精神纽带。高校开展国土安全教育要充分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协同推进,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56个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承担守护国土安全、维护边疆稳定的责任,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教育实践中,应系统阐释各民族在边疆开发、国防建设中的协同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国土安全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内在逻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统筹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的要求,通过跨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国土安全与民族发展”专题研讨等形式,展现各民族在语言、文化、经济上的互融互通,引导学生凝聚“国家安全是各民族共同利益”的思想共识,强化“共护国土、共担责任”的使命担当,自觉投入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实践之中。
激发维护国土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构建国土安全教育体系,不仅关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更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环节。国土安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将爱国情怀转变为“守土有我”的行动自觉,将爱国实践转化为“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高校要积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国土安全教育“第二课堂”育人实效,建立国土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推进国土安全案例进教材、国土安全专题进课堂、国土安全教育进校园,将国土安全意识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全过程。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提升学生国土安全意识、认知、责任,提高学生对国土安全问题的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指导大学生立足全球安全新格局,发挥青年主动精神,在坚决维护国土安全进程中勇担时代使命。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