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四位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阿卜力克木·吾卜力 林辉
2025年06月19日09:45 |
小字号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就是夯实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培养具有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就是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人才保障。近年来,华中农业大学立足农业高校特色,积极探索构建“思想引领、实践交融、服务保障、文化浸润”四位一体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体系,深入推进青年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想引领: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学校创新打造“同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室品牌,深入开展“六个一”工程:“讲家乡故事”,引导学生在分享乡情乡貌与发展变迁中厚植家国情怀;“展民族文化”,引领学生在展示特色文化与互动交流中促进文化互鉴;“授传统文化课”,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骨干队伍”,培育示范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开国语课堂”,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交流能力,促进各民族学生更好沟通;“访榜样人物”,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学校构建“五位一体”理论学习体系,通过“个人自学—筑基、党团支部集中学—引领、学生骨干带头学—示范、研讨交流比学—促进、社会实践悟学—深化”的立体化学习模式,年均开展专题活动30余场,实现理论学习全覆盖。通过组织读书分享会、专题讲座、热点问题专题研讨等多样形式,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党课、团课学习,带动学生养成积极阅读的好习惯;引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培养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

实践交融:创新交往交流机制。学校实施“三维融合”计划。在组织融合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级学生组织任职比例达30%,为他们提供了锻炼能力、展现自我的平台。空间融合上,推行“1+3”混宿制,促进生活场域交融,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了解、相互帮助。教育融合实行混合编班,课堂互动率达90%以上,打破了民族界限,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此外,学校实施素质能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专项计划,近三年培养骨干学员100余名,这些骨干学员在同学们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更多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服务保障:完善发展支持体系。学校建立“六维一体”精准帮扶机制,“奖助勤贷补免”资助体系年均投入900余万元,实现困难学生100%覆盖,确保每位学生能顺利入学、安心求学。同时,创新“三阶递进”学业帮扶模式。在新生适应期,开展“预科-本科”衔接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业成长期,实施“1+1+1”导师制度,由专业教师、学长及辅导员共同组成的指导团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业指导。就业冲刺期,推进“圆梦行动”,根据学生职业兴趣和发展意向,分类开展政策解读、考研、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等系列专题辅导培训,发挥就业典型榜样示范作用,举办先进事迹报告分享会,加强就业择业观教育,鼓励和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留居内地就业。近年来,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文化浸润:打造精神情感家园。学校以“狮山文谷”为平台,构建“两季三节”文化育人体系,包括毕业季、迎新季、读书节、艺术节、狮山欢乐节,实现特色品牌活动覆盖全年。同时,学校系统推进“五个共同”育人载体,即共同节庆、共同运动、共同劳动、共同创作、共同实践,年均吸引师生参与超万人次,有效深化情感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大力推动文化育人与思想育人、知识育人、实践育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初步实现了文化资源汇聚整合,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包容、开放、互助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认同与社会责任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滋养与价值支撑。在多元一体的校园环境中,不同民族师生相互学习、彼此尊重,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责编:王郭骥、张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