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湖北咸安:“山上换山下”破解农林发展“瓶颈”

2025年06月27日17:18 |
小字号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属于幕阜山系和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是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但东南部的大量林地中夹杂零星耕地,影响了林地连片,农耕生产活动对林木生长和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造成了不利影响,破坏了自然生境。

如何既要保住耕地红线,又要确保林地保有量?

“因地制宜,推动园林地上坡、耕地下坡,优化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布局。”“良田好土要优先保粮食,果树苗木尽量上山坡……”

政策有要求,群众有期盼。咸安区经过两年认真调查研究和实践,争取省自然资源厅和省林草局同意开展耕地与林地适宜性空间优化试点工作后,创新探索出的“山上换山下”空间等量置换路径。即在做好充分调查摸底,取得村民认可后,按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把山边零碎耕地“由耕转林”,在田间林地则林转耕,通过变更土地经营性质,保持土地承包经营权利人不变,由不动产登记部门为村民重新登记换发不动产权证。这一举措有效破解了农业产业和林业产业发展瓶颈。

如今,通过实施“山上换山下”,对林耕空间坚持等量置换和林地优先的原则,双溪桥镇南部生态修复与陡坡农用地改林,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周边林间耕地腾退,加速推动咸安自然保护公园建设和周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有效改善了自然生态环境。

初夏,笔者走进双溪桥镇毛祠村,370亩金银花花开正艳,3000多亩玉米、高粱绿波微漾,村民有的在摘花,有的在锄草,做田间管理。

龙河种植经营部总经理李龙辉介绍,还有半月玉米就成熟了,届时将调来3台联合收割机收玉米,每天可收100亩,实现摘棒、剥皮、脱粒、秸秆还田一次完成,省时又省力。

“之前外打出工,怕地荒掉,就在5亩地里种了杉树,十多年来后回来就卖了几百块钱,很不划算。”看到现在村民抛荒的地里残次林复耕的地里玉米长这么好,毛祠村七组村民陈四清感叹道,除了每亩200元地租外,还在基地干活,年收入20000多元呢。

这是双溪桥镇毛祠村残次林复耕的5100亩试点的动人场景。为了劝村民将抛荒地和低效林统一成片,宜耕则耕,村两委、党员、老干部一家家打电话一次次入户,开屋场会,讲事实摆道理算经济账,成功整合置换出连片耕地中的林地。

“将坡度大、不适宜耕种的18126亩耕地等量置换坡度15度以下适宜耕种的林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确保了生态平衡和森林覆盖率,实现了耕地、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多赢。”区林业局局长钱华说。

如何实现置换后的耕地有较高收益?

“这些流转来的土地复耕,区财政部门补贴1200元,通过自然资源部门进行占补平衡、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等措施,完善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后租给新型农业大户,进行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区国土整治局局长彭涛介绍。

据悉,退林还耕后的5000多亩地让村民年收租金达80万元,村集体服务费年收达16万元,100余户农户增加务工收入150万元,2024年复耕地块农业产业经济收入963万元。

毛祠村的经验一经推开,很快就得到双溪桥镇李沛、杨堡、郑良、汤垴、三桥等村的认可,汀泗桥镇的马鞍、聂家、彭碑、长寿等村也来取经,目前已将全区15000亩碎片化耕地改造成连片耕地。

各乡镇参与“山上换山下”项目并成功复耕的地块,区财政按每亩1200元标准给予奖励。林业部门将引导通过“均权不分山、均利不分林”的模式,促进林地空间的高质量保护与发展。

“耕林底数一张图,统筹兼顾优空间,部门同心聚合力,群众利益先保障,调查登记成闭环……”2024年全省耕地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咸安区举行,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宋任东代表咸安区作为全省唯一县(市、区)局在会上交流工作经验,目前,已接待恩施、潜江等50多家单位来咸安学习取经。

咸安区东南部的大幕乡、马桥镇、桂花镇靠近幕阜山脉,拟推动连片林木种植,助力打造“中国桂花城”“楠竹之乡”。西北部地势平坦,36.34万亩耕地与坡度15度以下的林地交织,是规划中的集粮食种植、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

“通过林耕空间置换,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一个西北部耕地连片、坡地成园,东南部连绵绿丘、花林竹海的武汉都市圈‘粮仓’和‘后花园’正呼之欲出。”咸安区委书记李军平信心满满。(胡剑芳)

(责编:周雯、张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人民网评:课间“微改革”,破解难题还需转变观念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2024年以来,20多个省份开始推行“课间15分钟”微改革,拒绝课间“圈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