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接地气”,才能“通人气”

如今有个现象令人担忧:一些基层干部和老百姓之间,似乎悄然出现了一道“情感上的隔阂”。过去那种干部在田间地头、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亲近劲儿,现在在有些地方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干部显得有点“不接地气”,甚至“怕粘锅”。比如,他们怕跟群众吃顿饭,担心“同吃一锅饭”会坏了规矩、影响名声。说话呢,官腔官调代替了掏心窝子的话;了解情况呢,走马观花代替了真心实意的体察。原本该是“鱼水情谊”的关系,慢慢变得像“油浮在水上”,看着在一起,其实不交融。
社会这条大船要往前走,干群这条纽带要是断了怎么行?只有心贴近了,情相通了,大家才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规矩是划定边界,防止出格。但现实中,有些干部的理解跑偏了,变得死板僵硬。他们把“联系群众”的好传统与“同吃一锅饭”这种朴素情谊对立起来。这其实是懒政思维作祟——以死守规矩当借口,躲避真正深入群众的本职。长此以往,脚不粘地了,心门也上了锁。冰冷的条条框框像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墙,老百姓心里的真情与真心话,就像沉入海底的珍珠,捞不上来了。
干部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一旦断了,干部就像希腊神话里那个脚离地就失去力量的安泰俄斯,力量的源泉就没了。老百姓心里那本账,怎会轻易对一个感觉是“外人”的干部翻开呢?《诗经》里说得好:“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当干部在情感上成那个“不知我者”,群众又怎会倾吐肺腑之言呢?过去靠一起抽端烟、一起干农活建立起来的信任基础,就在这种过度“避嫌”的冷风里,一点点吹散了。
干部要真心实意走进老百姓生活里,但更要放下架子,真正融入到群众中去——田间地头、板凳小院、灶台边上,这些地方才是真正听到民声、感受民情的鲜活课堂。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老高”在街边小店吃的那顿便饭,就是个生动的例子。没有排场,几碟家常菜。就在这烟火气里,企业的难处、老百姓的冷暖自然而然地就聊开了。这顿普通的饭,传递的是打破官民隔阂的诚意,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接地气”,才能“通人气”。
想想延安那时候,干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规矩,与“同喝一瓢南瓜汤”的深厚感情,从来就不矛盾;焦裕禄风雪中与兰考百姓同甘共苦的身影,正是“鱼水情”与“守规矩”完美融合的永恒榜样。这些都告诉我们:规矩要有生命力,得扎根在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里;制度要有尊严,恰恰需要在人情事理的交融中才能更加崇高。
只有以规矩为基础,用心去搭桥,干部勇于“沉下去”,群众才愿意“掏心窝”。干部既要当好规矩的“守护者”,更要做与群众共情的“贴心人”。需要用智慧来为“接地气”护航,让干部在人间烟火中汲取不竭力量。这样,干群之间才能真正“同频共振”,将分散的力量凝聚成移山填海的巨大合力。
过去在黄土地上,干部与老乡凑在一盏油灯下,那点微弱的光,照亮的是心与心的距离。今天在山城的街边,一顿平常的饭,车灯映照下,流动的是新时代官民互信的暖流。它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心近,方能致远”。
规矩的理性与人性的温度在实践中融合,就会汇聚起民族复兴大船破浪前行的深厚力量——这力量,不在高高在上的殿堂里,就在人间烟火中,在最朴实的饭桌上,在最真诚的交谈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