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卸下“千斤担” 激活“一池水”

张昆仑
2025年07月11日10:17 |
小字号

近日媒体对于基层干部的“难言之隐”发表诸多信息,笔者就破解基层“难言之隐”的问题,觉得有必要说几句。

基层干部“白加黑,五加二”的疲惫身影后,藏匿着多少欲言又止的叹息?那份“死猪不怕开水烫”的自嘲里,又浸透多少无奈?我们口里喊着“减负”,可现实里“减负令”却常如石沉大海——形式主义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那“陪检暗陪”的隐形陪同,“摘牌不摘责”的象征性减负,“软排名”的变相施压,如铁皮柜里积压的旧文件,层层叠叠,无声地压在干部心头。减负的困境在于,旧负担未消,新形式又悄然滋生。

基层干部受的是夹板气:上面是“属地管理”异化成的“属地问责”,甚至有时那“问责”被问得有些张冠李戴。去年秋季,湖北荆州四湖河由于上游某企业排污,流经某乡镇河段时,该乡镇已及时上报,但恰逢上级检查,被认定为管理不到位,乡镇领导被诫勉谈话。这次污染事件本该是追溯污染源头的责任,板子却打在了污水流经的乡镇干部身上,该乡镇领导觉得这锅背得太怨。下面是群众“干部干、群众看”的依赖心理与参与冷漠。基层干部身处“权力真空,责任无限”的夹缝中,一人多岗,白加黑连轴转,却常被质疑“没作为”。更有年轻干部,在高压与物质激励不足的双重挤压下,从“邀功”滑向“避责式躺平”,职业热情燃尽。一位40来岁的乡镇干部曾感慨:“一天到晚连轴转,一个月拿到手的才4000多,养家糊口都捉襟见衬。守着铁饭碗,尝着空心饭,倒不如打工痛快。”

为基层真减负须动真格、破痼疾。首要是划清权责边界,斩断“无限责任”的锁链。以法治之笔厘定权责清单,如浙江“基层治理四平台”改革,明确乡镇(街道)权责事项清单,给基层权力“松绑”,使责任不再“无限”。同时,须破形式主义的桎梏。检查考核需由“看台账”“重留痕”转向“看实效”“重口碑”。可借鉴某些地方探索的“无感考核”: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看材料,直插现场问效于民,让“造痕竞赛”失去土壤。

更关键的是建立“为担当者担当”的容错机制,让基层干部敢作为、敢发声。需明确“可容”与“不容”的边界,让干部在探索性、创新性工作中放下包袱。如某市针对改革探索中的失误出台“备案保护”制度,干部在框架内先行先试,即使未达预期亦不被简单追责,大大激活了干事热情。同时,拓宽真实反馈的渠道,让“味苦带刺”的声音能上传。如设立匿名网络信箱、交叉式暗访调研等,打破“结构性沉默”,使真问题得以浮出水面。

基层减负的意义远不止于卸下担子。当年轻干部不再“熬日子”,当创新探索不再因怕“打板子”而却步,当干群之间不再是“干部干、群众看”的疏离,基层治理便真正焕发“一池春水”的活力。减负的深层价值,在于释放出基层蕴藏的磅礴创造力,让干部从疲于应付的“操作员”,转变为贴近群众的“服务者”与锐意进取的“实干家”。

减负成效如何,基层干部脸上的笑容是最真切的温度计。当基层干部不必在“说与不说”间踌躇难言,当年轻的眼睛在基层沃土重新燃起希望的光芒——那便是治理现代化最动人的风景。唯有卸下形式主义的千斤担,才能激活治理创新的源头活水,让基层真正成为国家大厦最坚实、最富生机的基石。

(责编:周倩文、周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