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黄陂:青砖黛瓦咖啡飘香

青砖黛瓦间飘着咖啡香,百年石屋内坐着敲键盘的年轻人——在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古村,一场由“村咖”引发的乡村变革正在重塑传统村落的肌理。这个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荆楚派古村,通过“咖啡+文旅”创新模式,将古建保护、产业升级与青年返乡创业深度融合,带动周边民宿和农副产品销售增长,走出一条“以小业态缝合城乡断层”的乡村振兴新路。
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
大余湾古村以75栋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闻名,2005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然而,长期面临游客结构老龄化、业态单一等困境。返乡青年刘泊宁将首家“Vanas”咖啡馆嵌入古村石屋,现代吧台与“木兰干砌”工艺的百年石墙形成强烈视觉冲击,屋顶“上房揭瓦”的特色体验迅速在网络上走红。
“我们卖的不是咖啡,而是可触摸的乡愁。”刘泊宁介绍,通过“季度限定特调”挖掘在地风味,如春季“春风里”枇杷咖啡、秋季“桂花落”米酒拿铁,每款饮品原料均来自大余湾及周边村落。咖啡馆开业后,古村年轻游客占比从12%跃升至41%,带动土鸡蛋、山茶油、黄陂豆丝等农副产品月销售额实现新突破。景区总经理说:“‘村咖’改变了客群结构,让古村从‘过路景点’升级为‘目的地’。”
用“破壁思维”重构乡土价值
“村咖”的爆发式增长,背后是青年创客的“逆行”浪潮。1987年出生的吴荆丹辞去会展行业工作,在距市区70公里的姚家集街道沿河村开设“乡巴克”稻田咖啡,20亩稻田成为天然景观幕布,配套的柴窑面包房、无人机送咖啡成为吸引客流的创新场景。24岁的林龙智博则将“溪谷咖啡”与亲子露营、农事体验结合,旺季日均售出咖啡100余杯,衍生出稻田写真、无人机航拍等增值服务。
“城乡距离产生的松弛感,是村咖的核心竞争力。”吴荆丹的实践印证了这一判断。在香溪谷畔,34岁的冯侗以“门票+咖啡”模式打造“山岛里”湖畔咖啡馆,木质露台直面开阔湖面,每季度举办的篝火派对、湖畔音乐会吸引上百名年轻人参与。当咖啡成为连接自然与都市生活的媒介,乡村便从观光对象升级为生活方式载体。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支撑”
村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创新。当地通过“资产盘活+金融支持+人才培育”组合拳,推动村咖规模化发展。梳理闲置农房、集体建设用地,以“免租金3年”政策吸引创业者,大余湾古村已引入多个文旅项目;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对村咖项目提供贴息贷款,与高校合作开设“乡村生活营造师”课程,培养既懂咖啡拉花又懂文化传承的复合型人才。
“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赋能者’。”黄陂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2025年全区计划新增村咖30家,构建“稻田咖啡带”“湖岛咖啡群”“古村咖啡链”三大集群,带动附近居民就业。村民们“腰包”鼓了,日子就好起来了。
村咖不仅是消费场景,更是城乡要素流动的“超级接口”。
“当咖啡香混着稻花香,乡村就成了看得见未来的热土。”黄陂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黄陂模式以小业态“缝合”城乡断层、以新场景唤醒沉睡资源、以青春力激活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漫步大余湾,青砖黛瓦间跃动着年轻的面孔,古村石巷里飘荡着咖啡的醇香。这杯融合了历史厚度与青春活力的“村咖”,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