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抗战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璀璨坐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特质的重要源流。立足新时代,将其系统融入高校思政课之中,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新时代精神文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
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度传承与创新发展。思政课不仅承担知识传授的职能,更肩负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历史使命。青年作为国家希望与民族未来,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与长治久安。当前,全球化信息化浪潮裹挟着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冲击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尤其在网络文化多元激荡、社会思潮交织碰撞的背景下,部分青年在信息洪流中逐渐模糊了历史认知、甚至动摇了价值立场。系统化、学理化的抗战精神教育,能够引导青年在历史纵深中认知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艰苦历程,理解中华民族在危亡关头展现的团结奋进与顽强斗争,从而在精神深处筑牢基于历史自觉的文化自信与价值根基。
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塑造青年学生家国情怀与时代担当的重要路径。抗战时期,无数青年以投笔从戎的壮志投身救亡图存,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气壮山河的爱国篇章。这种精神所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等核心内涵,与新时代倡导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等精神品格高度契合。应当将抗战精神融入青年的学术科研、社会服务与创新创业实践,引导其将个人理想自觉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实现从“精神共鸣”向“行动自觉”的升华,最终形成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使命担当。
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体系建构提供丰厚的历史资源。它与中国革命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在价值旨归上同频共振,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深入阐释抗战精神的形成逻辑、实践特征与历史贡献,既能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抗战的必然性,又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传承与制度优势。这种理论阐释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贯通性解读,实现文化主体性的重塑与价值自觉的培育,帮助青年在继承民族文化血脉的基础上,形成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与文化自信。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正面临受众需求变化、媒介环境重构与教学理念更新等多重挑战。欲使伟大抗战精神有效融入,必须开展系统性创新实践,构建生动式叙事阐释、沉浸式情境体验、开放式教学平台、协同式育人链条相互支撑的整体格局。
叙事引领强化价值认同。叙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手段,更是情感动员与意义建构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将伟大抗战精神置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百年奋斗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的双重语境中,坚持“小切口、深挖掘、大视野”的原则,将宏大叙事与个体故事相结合,形成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相结合的历史呈现,使宏大历史叙述转化为学生易于感知、易于共鸣的课堂故事。在讲述抗战史时,不仅要有宏大的战略布局与政治抉择,还应穿插普通战士、青年学子、无名英雄的生命故事,使学生能够在个体化的情感共鸣中体悟集体精神的力量。尤其要注重将抗战精神与课程教材中的理论要点有机融合,实现“以事明理”“以情动人”,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情境设计激发情感共鸣。依托校内外优质资源,着力营造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切身感受与情感共鸣。充分发挥抗战纪念馆、烈士陵园、战役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通过组织参观学习、专题调研、情境讲解、实景演绎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近距离触摸历史、感受厚重文化与精神震撼。同时,充分运用数字化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手段,重构抗战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以第一视角沉浸参与历史事件的情境再现,获得更具真实感与代入感的学习体验。此外,还可以结合调研访谈、主题采风、纪实写作等探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实地体验与自主创作中主动思考,将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学理化的认识和情感化的认同,从而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坚定传承与弘扬的自觉性。
以开放平台延伸教育边界。通过整合学校各类教学与科研平台、社会文化机构及媒体资源,形成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教育协作网络,拓展育人时空。借助智慧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技术、数字化资源库,将抗战精神的学习延展到网络空间。在数字化教学平台上,建设抗战精神专题数据库、互动学习社区和在线研讨模块,方便学生在课外自主研学、交流心得,并将学习成果反哺课堂讨论。通过建设抗战精神专题数字档案、在线慕课、红色文化虚拟展馆,学生在指尖即可浏览史料、观看影像、参与讨论。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推荐、数据化学习分析等手段,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推送,实现精准化、分众化教育。
以协同机制凝聚育人合力。推动建立“课堂—平台—基地—网络”全链条育人模式,实现校内校外资源有机联动。校内方面,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思政课与历史、文学、艺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跨界融合,发挥不同学科在史料挖掘、艺术呈现、技术赋能等方面的优势,形成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兼具思想深度与形式创新的课程与活动。校外方面,主动对接红色教育基地、抗战纪念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引入新闻媒体、融媒体平台及相关社会组织的力量,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育共同体。通过建立“课堂理论引领—平台情境体验—基地实践深化—网络资源延展”的全链条育人模式,实现从理论阐释到沉浸体验、从实践参与到线上延伸的连续性教育过程,实现抗战精神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全员覆盖、全时渗透与全域融通。
伟大抗战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历史传承的逻辑延续,也是时代创新的现实选择。其价值不仅在于引导青年在历史纵深与现实坐标的交汇中锚定价值基石,更在于通过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主体性建构,铸就民族自信的深层根基。通过理论阐释与情感感召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相融合、校内教育与社会资源相衔接,推动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思政课堂中焕发勃勃生机,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养分。
(作者:陈明辉,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博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