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解锁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密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近年来,户外运动已成为亿万群众追求健康生活的新选择,更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乡村振兴与全民健身的重要纽带。我国正以系统性思维解锁目的地建设的“密码”,让户外运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释放更大活力。建设设施完善、服务优质、赛事丰富、国际知名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既是响应群众需求的民生答卷,更是擘画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重要之举。
明确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的战略坐标
庞大的人口规模为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需求基础,形成推动行业发展的结构性动力。目前,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已突破4亿人次,形成多层次需求谱系。科学布局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策略本质上是借助区域专业化提升服务精准度,将“量”的压力升级为“质”的动能。以建设目的地的形式践行为民惠民、便捷可及等服务目标,有效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全民健康促进的载体,形成人人参与、处处可健身的普惠性实践。
共享发展的重要导向为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提供了价值遵循与实践指征。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可成为推动共享发展从理念走向实践的重要抓手,通过实现体育技能溢价、职业跃迁等形式和机制,将经济增长转化为劳动能力提升与收入公平分配的“双重红利”,让共享发展从目标变为可感知、可实现的实践。
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双重追求赋予了户外运动目的地文明互哺的功能属性,使其超越单纯物质空间建设,而是通过场景创新锚定文化内核、技术解码激活消费能级的互动机制,将设施完善与精神浸润深度融合。这种设施承载文化、文化赋能消费的场景创新,既是由身体实践到文化感知、再到消费升级的空间生产,亦是透过空间载体推动户外运动与当地民俗文化等要素结合、强化文化传播的价值内化。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户外运动项目有机嵌入绿色生态环境,成为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逻辑张力的良好载体和重要途径。骑行、徒步等低碳项目的推广,既提升目的地吸引力,更强化公众环保意识,通过明确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科学评估生态承载力以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举措,将“绿水青山”的保护成本转化为“绿色资本”。
户外运动以其绿色、多元、包容的特点,成为推动国际交流的柔性载体。丝绸之路拉力赛、“一带一路”国际攀岩大师赛、玄奘之路国际青年戈壁挑战赛等国际赛事活动的举办,皆是搭建友谊桥梁,并将文明差异转化为合作资源的实践。表明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建设恰能成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之一,既在国内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又在国际场域推动文明对话与运动产业发展经验共享。
锚定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价值动能
以健康促进的新动能推进普惠布局,实现价值升维。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价值旨归在于可将超大规模人口需求转化为全民健康促进的新动能,兼顾全民参与的普惠性与服务品质的高标准。因此既需在资源富集区布局高附加值项目、建设专业化集群,又应在人口密集区建设绿道、骑行道等大众化网络的普惠性布局,并通过全龄友好、无障碍化的设施设计,保障老年人、残障人群、低收入群体等公平地享受资源,彰显民生温度。
以协同共富的新载体扩大效益共享,实现价值跃迁。共享发展的导向决定了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建设需借助要素重组、场景互通与数字赋能,高效发挥城乡间资金保障、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要素的价值功能与带动作用。通过资源禀赋的公平转化与利益共享机制,以体育产业领域的先行实践载体扩大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框架。
以消费升级的新平台耦合区域文化,实现价值转化。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要求,指向了在打造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时需避免精神文明建设的空心化,以及传统景区低端消费而高资源消耗的粗放模式。通过身体在不同户外场景的实践强化区域的体育文化认同,借助目的地场景将文化遗产、文化基因从静态保护解码转化为可体验的精神符号。
以绿色发展的新引擎促进共生治理,实现价值进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方向决定了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需以生态承载力为刚性约束,依据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修复能力实际,守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底线。保护即发展的实践,不仅破解了“绿水青山闲置”与“金山银山难觅”的困局,更证明了绿色开发正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优解。
以国际交流为纽带,推动共建共融,实现价值扩散。体育交流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知名户外运动品牌在国际中的辐射、引领作用愈发彰显,户外运动赛事跨国合作愈发紧密,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国际担当日益显化。指向了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不仅需承载产业功能,还必须以责任共担将竞争关系升维为共生关系,使户外运动目的地成为“造血式”发展载体,而非“资源消耗型”空间。
探索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的实践路径
第一,立足巨大的人口规模及区域资源差异化特征,为满足激增的户外运动需求,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需通过梯度化布局的思路构建分层响应的供给网络,以破解资源分布不均与需求分层错配的结构性矛盾,构建全民健康与消费升级协同推进的实践框架。立足地理多样性与需求分化,提高冰雪、山地、水上等重点项目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适配性,打造差异化供给;针对不同人群,为户外消费主力设计潮流项目与社交场景,为中老年群体优化适老设施,让精准供给替代粗放开发,激活户外运动对区域经济的差异化赋能路径。
第二,城乡二元结构下的资源分配失衡、流动效应不高是制约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阻滞因素。实现绿色资本的转化功能,推动资源分配格局优化。以赛事场景为纽带,链动城乡人流与消费增量。现阶段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建设多依托于景区、生态旅游区、森林公园等,可通过户外赛事、研学旅行、探险路线等场景连接城乡资源、人流与消费市场,构建由资源到产品、再到消费的城乡消费链。实现以吸引流量、承载流量、再到转化和拓展流量的质变。
第三,深入发掘区域比较优势、形塑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品牌竞争力需根植于区域文化独特性。通过动态解码、场景转化与活态传承,将区域文化基因嵌入运动场景,构建可感知、可传播、可增值的品牌形象体系,破解“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局。以民俗节庆的时间节点与文化主题为场景搭建的锚点,以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地方性作为显化标签,通过“长板效应”发挥核心优势,吸引其他辅助资源向目的地聚集,让文化成为目的地的“独特标识”。
第四,以生态体育理念为指引,建立环境承载力评估体系。为发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效能,将户外运动在森林、草地、海洋等自然生态中产生的碳汇量纳入交易体系,以市场化定价机制激活生态资源资产属性。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经验”升维为“全球样板”,将“绿水青山”升维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标杆。
第五,拓展中外品牌联动空间,把握包容互鉴的价值旨归。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必须打破传统局域性的单点开发模式,以中外品牌联动为战略抓手,以民俗节庆的时间节点与文化主题为场景搭建的锚点,将目的地从单纯的运动空间载体,推动装备标准互认,让目的地从运动空间升级为立体化的服务综合体,成为展示中国户外运动实力的国际名片。
当前,在利好政策持续释放、消费需求升级扩容、产业融合加速深化等作用叠加下,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正迎来发展的机遇期。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数智赋能,持续解锁建设密码,让户外运动更好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向往,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为全球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林舒婷,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博士生;陈明辉,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阶段性成果FJ2024C070)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