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陕明珠展新颜

金秋时节,走进湖北省竹山县竹坪乡,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动静交织的奋进画卷。远处,是层林尽染的如画秋色;近处,是集镇上空回荡的机器轰鸣。曾经坑洼不平的水泥路,已被平整如镜的黑色沥青路取代;昔日困扰居民的污水难题,也随着一道道深埋地下的管网成为历史。今年以来,竹坪乡紧扣“服务支点建设”主线,以集镇建设为支点,撬动人居环境提质、公共服务增效、特色产业赋能。如今,一场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发展为内核的集镇蝶变正在悄然发生。
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锚定目标抓项目,强基固本促发展。竹坪乡地处竹山县西大门,属两省三县五乡镇结合部,是典型的边贸口子乡,享有“鄂陕明珠”的美誉。作为交通要道,长期以来道路破损严重,集镇建设相对滞后,“脏乱差”问题突出。为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出行条件,竹坪乡精心组织规划,决定对辖区集镇主干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此次改造全面覆盖从集镇入口至竹坪小学桥头的主干道,以及健康路、光明路、幼儿园周边三条辅路,完成雨污分流、弱电入地、自来水管道更新、人行道彩砖与路缘石铺设、路面“黑化”以及人行道绿化等核心工程。不断推动乡村路面“白改黑”、绿化亮化改造等建设,持续提高乡村“颜值”,让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以前的集镇道路坑坑洼洼,没有画交通标志线,大家停车也是杂乱无章,人行道上的石板都松动了,一下雨都要溅一裤脚泥,出行十分不便,现在集镇改造后,让我们开车放心、走路踏实了。”竹坪乡周家湾村民笑着说道。与此同时,S317竹坪至东垭子段改扩建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现已完成90%的路基建设,这条道路将彻底打通昔日的鄂陕关卡,极大改善沿线群众出行,更将无缝串联起楚长城铜钱关等历史遗迹,有力推动“交通+旅游”深度融合,让沉睡的文化资源因路而活,助力鄂陕边陲焕发新生。
一管清流入户来,万家饮水有保障。多年来,竹坪乡集镇农村用水都不按水表收费,村民节水意识淡薄,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特别是面临旱涝灾害时,常常出现供水不足、水质不好的情况,村民正常用水成了难题。为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基础设施设备,竹坪乡以集镇建设为契机,在盘活店坪水厂实现自来水全域入户的基础上,同步推动水表安装到户,从而构建了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管理闭环,将水资源管理与保障民生落到了实处,让老百姓从此告别“用水难”,迎来了稳定、便捷、有保障的“放心水”。“以前我们用水很不方便,干旱容易断水、汛期水质不好、水压也不稳定,现在换了智能水表,用上了店坪水厂的自来水,我们吃水安全又有保障了。”竹坪乡店坪村民说道。自农村饮用水水表入户工作开展以来,工程进展迅速而有序。截至目前,已铺设管网13785米、收费357户、安装水表265块,逐步实现水表入户全面覆盖,切实在农村做到保供水、抓节水。
特色产业促发展,提质增效惠民生。走进竹坪乡,举目望去,一垄垄茶树依山就势,化作层层叠叠的绿带;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菌棒上的蘑菇长势喜人;一垄垄泥土被掀起,一株株中药材破土而出;山间饱满的拐枣,被村民酿成了烧酒。特色产业在此扎根,共同托起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如今,竹坪乡利用现有的万亩茶园、食用菌、中药材种植、拐枣酒,积极扶持“一村一特”,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共建共管模式,乡村干部带动群众共同做好茶园管护工作,高标准推进小微茶园建设。以农民技术培训为载体,旨在发现和培养农技能手,通过理论讲解、现场参观和实地操作,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并培养一批农技好手。同时,竹坪乡不仅靠大叶茶产业为百姓铺就增收路,更以茶为媒,深度开发采茶制茶体验、茶园观光休闲等业态,让沁人心脾的“茶叶香”成为吸引八方游客、点亮农旅融合的最亮眼名片。(文/图 操轶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