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青年大学生是国土安全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群体,其国土安全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代际传承。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深刻理解国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自觉筑牢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青春防线,是有效应对全球安全新格局下新形势和新挑战的重要举措,是筑牢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根基的战略工程,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紧迫的现实价值。
深刻把握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的时代价值
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重要保障。国土安全教育本质上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守护的底线。对大学生进行国土安全教育,首要任务是引导他们深刻理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认识到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责任。通过系统学习国家历史、地理、民族政策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历程,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山河破碎的屈辱史和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收复失地、捍卫主权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维护国土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神圣义务,从而在思想深处筑牢“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自觉和家国情怀,厚植爱国主义与国家认同的政治根基。
是为国家长远发展储备战略人才、为民族复兴伟业奠定坚实人才基础和安全基石的有效途径。国土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障。没有稳固的国土安全,一切发展成果都可能化为泡影。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外部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他们将投身于国防科技、外交外事、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其国土安全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在关键领域的安全水平。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为具备强烈国土安全意识和综合素养的青年人才,在日常工作中自觉维护国家秘密、防范安全风险,在科技攻关中勇攀高峰,为国家构筑安全屏障。
是赓续中华民族维护统一爱好和平文化基因的时代传承。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深厚文化传统。近代以来,无数革命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收复失地、保卫家园,进行了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等的感人事迹,是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的鲜活教材。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深刻感悟到维护国土安全是跨越时空的使命传承,不断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从而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新时代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回应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拓展之需。新时代的国土安全教育,必须深刻理解和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实现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升级。这意味着国土安全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边境、海洋等“硬安全”领域,而要将视野拓展到网络空间、太空、深海、极地、生物、数据、人工智能、生态、资源等攸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战略利益。教育内容需要及时融入这些新兴领域的安全知识、风险挑战和应对策略,帮助大学生构建起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动态更新的国土安全知识体系,深刻理解维护国土安全的复杂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从而自觉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认识和实践。
回应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精准化之需。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数字原住民”,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爆炸、思潮激荡的复杂环境。青年学生对教育形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的“填鸭式”“报告式”教育难以满足其互动性、体验性、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新时代的国土安全教育必须精准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知规律和信息接受习惯,不断增强国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亲和力实效性。
回应国土安全教育体系现代化之需。面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和多元的教育需求,传统的、零散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已显乏力,亟需构建一个更加系统、协同、创新的现代化国土安全教育体系。需要将国土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全环节,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从思政课程到专业教学,从课堂讲授到校园文化,形成贯通式、浸润式的育人链条,避免“碎片化”和“附加性”。需要打破校内外壁垒,实现资源统筹、力量整合、高效协同,注重发挥军队、国家安全机关、科研院所、社区、媒体等外部优质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的合力。需要积极拥抱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沉浸式、互动式、智能化的教学场景和资源,提升教育的科技含量和时代感,以适应新时代对高质量、高效能国土安全教育的迫切要求。
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
以系统思维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大安全”育人格局。高校党委必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国土安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纳入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大思政课”建设的整体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实施步骤和考核评价办法,将国土安全教育成效纳入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年度考核评价体系,确保责任落实、工作落地。建立由校领导牵头的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定期研究部署、协调推进、督促落实,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活动联动。
以总体观念深化内容供给,拓展教育广度与深度。教育内容要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实现全面覆盖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在巩固传统安全教育基础上,系统性地拓展网络空间安全、生物安全、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人工智能安全伦理、太空安全与深海极地战略、生态安全与资源能源安全等新兴领域内容,建设高质量的国家安全教育案例库、音视频资料库、在线学习平台和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推动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专业,编写或修订融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军事理论》等课程教材,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如信息、生命科学、环境、国际关系、法学等)中蕴含的国土安全育人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实现有机融入。
以青年为本创新教育方法,增强吸引力与实效性。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辩论研讨等,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VR/AR沉浸式体验项目、国土安全主题的在线开放课程、互动游戏、微视频、H5等新媒体产品,提升教育的科技感和趣味性。联合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科技企业拓展育人场景,举办国土安全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汇演、志愿服务等比赛活动,强化实践育人成效。
以开放视野健全协同机制,支撑教育可持续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卫国戍边英雄、科研报国典型、优秀退役军人、国家安全干警等担任国土安全教育特聘教授或兼职教师,通过校内培养、校外引进、专兼结合等方式,打造国土安全教育“大师资”队伍。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大学生国土安全教育专项经费,保障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训、实践活动、技术应用、资源购置等需求。完善评估反馈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效果评估体系,定期评估教育成效,及时收集师生反馈,持续优化教育内容、方法和管理,实现教育的动态改进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