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在武汉召开

会议现场。中南民族大学供图
11月22日,第三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坛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及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南民族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汇聚15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4家国家民委相关研究基地、26家知名学术期刊及50余所高校的领导、专家与师生代表,200余人共赴思想盛会,共探学科发展路径。
专家学者焦核心议题——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与学科体系,以学术力量回应民族工作时代课题。
锚定时代需求 凝聚学术共识
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徐业勤表示,学校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耕办学使命,锚定“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要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和新型高端智库”目标,紧扣国家战略方向,聚焦党的民族工作重点领域发力,在相关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咨政服务及宣传教育等方面硕果累累,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成功获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试点。徐业勤说,希望以本次会议为纽带,凝聚学界共识、深化研究探索,推动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提质,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二级巡视员陈晓嫚表示,本次会议是落实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部署、推进全国民委系统工作任务的具体举措。近年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系统编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全面推广、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试点稳步推进,正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向更自主、更系统的中国知识体系加速迈进。当前该领域研究队伍持续壮大、学术交流活跃度攀升、成果产出丰硕,为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规律、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实践提供了坚实学理支撑。
聚焦理论对话 探索自主表达路径
论坛学术交流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张继焦率先发言,以西方学界熟知的“民族—国家”理论为切入点,立足中国历史发展逻辑,创新性提出以“国家—民族”理论路径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观点鲜明独到,引发全场强烈共鸣。会后,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刘雯静坦言,张教授提出的研究聚焦点从“民族”转向“国家”,颠覆了过往文献研读、论文撰写的固有思路,让人收获颇丰。
随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许晓东聚焦“文化机制”展开深度分析,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卞成林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阐释核心观点,十位专家依次分享学术见解。不同视角的研究观点如同溪流汇海,最终凝聚共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需扎根本土实践经验,同时打造可被世界理解的中国知识体系,筑牢学术自主表达根基。
深耕学科建设 中南民大亮出实践答卷
十位专家分享结束后,中南民族大学副校长方德斌现场披露该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进展,用简洁话语勾勒学科“建设图谱”——从明确总体定位、梳理发展脉络,到推进试点工作、完善制度平台,再到立足中南片区探索特色发展路径,清晰展现这一新兴学科从理念落地、框架搭建到实践推进的全过程。
研讨间隙,不少与会者谈及中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成效。据悉,该校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以交叉学科试点为牵引,持续优化学科布局与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智库成果转化能力,累计形成400余篇咨政报告,其中15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所拥有70余年办学历史的民族高校,正逐步成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领域理论创新新高地。
六场分论坛并行 前沿议题碰撞新声
本次论坛同步开设六场分论坛,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历史与文化、高质量发展、学科特色与课程体系建设等前沿议题,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研讨,现场交流热度持续升温。
基础理论论坛上,专家与青年学者聚焦学科理论创新深入对话,展现学科探索的新视角与新动能;历史与文化分论坛中,与会人员从多元维度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逻辑,挖掘文化赋能价值;学科建设分论坛里,学者们围绕如何让新兴交叉学科“站得住、传得开、用得好”各抒己见,凝聚建设共识;博士生论坛上,青年学者分享理论探索成果、展现方法创新思路与学术自信,获资深专家认可点赞,有专家评价:“新一代学者正为学科发展注入鲜活动力,推动领域研究持续前行。”
思想续航前行 从武汉奔赴新程
夜幕降临,会场外依旧热闹,青年学者认真整理研讨笔记,资深专家深入交换学术观点,新的合作意向、研究计划在交流中悄然成型。本次论坛虽落幕,但思想余韵绵长,以中南民族大学为起点,汇聚全国学界力量,正稳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助力中国民族研究学术成果迈向世界舞台。(袁愉雯、阮莘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