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縱六橫”織密湖北高鐵網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廖志慧 通訊員 余星澤
打造“軌道上的湖北”,是湖北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硬支撐。
剛出爐的湖北鐵路建設“十四五”規劃,描繪出新一輪大發展的藍圖——未來5年,實現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鐵路﹔至2035年,全省形成“七縱六橫”高速鐵路網、“四縱兩橫”普速鐵路網和貨運“四大通道”,構建省域內、長江中游三省市雙“三角形”城際鐵路網,打造“一主兩翼”樞紐集群和以武漢都市圈為中心的放射狀市域(郊)鐵路網。
截至2020年底,我省已建成漢孝城際、武九高鐵、漢十高鐵、鄭萬高鐵襄鄭段、武仙城際、江漢平原貨運鐵路等,鐵路營業裡程增至5259公裡,其中“十三五”新增1170公裡(高鐵約633公裡),是歷史上新增裡程最多的五年。
七縱六橫,高鐵疾馳全國
目前,湖北鐵路路網還存在南北等級不高、東西連通不暢等問題。對此,《規劃》提出,中長期鐵路網布局中,我省將構建“七縱六橫”高速鐵路網,提升鐵路通道質量,“疾馳”全國。
“七縱”通道,將助力湖北“北上南下”多通道格局——
京港澳通道,經孝感、武漢,串起京津冀、中原、長江中游、粵港澳等城市群,已全線貫通。根據規劃,我省將規劃研究京廣二通道(高速磁浮)項目。
京港台通道,經黃岡、武漢等地,貫通京津冀、長江中游、粵港澳等城市群,形成武漢經京廣、京九北上南下多通道格局。目前,黃岡-黃梅高鐵、安慶-九江高鐵即將“上線”,下一步將規劃建設阜陽-黃岡高鐵。
呼南通道,經襄陽、荊門、宜昌等地,貫通呼包鄂榆、山西中部、中原、長江中游、北部灣等城市群。將規劃建設襄陽-荊門、宜昌-常德段。
兩湖通道,經襄陽、荊門、荊州等地,串聯襄十隨神、宜荊荊恩、環洞庭湖、長株潭等,除建成荊門-荊州高鐵外,規劃研究荊州-岳陽鐵路。
武貴通道,經武漢、仙桃、洪湖、監利等地,串聯武漢城市圈、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大湘西、黔中等,將規劃建設仙桃-洪湖-監利鐵路,規劃研究監利-華容鐵路。
西廣通道,經神農架、恩施等串聯關中、鄂西、湘西、湘南、粵港澳大灣區等,規劃研究安康-恩施-張家界高鐵。
十宜通道,經十堰、神農架、宜昌等地,串聯關中、中原、襄十隨神、宜荊荊恩、長株潭等城市群,規劃研究十堰-宜昌高鐵,並考慮向北延伸。
“六橫”通道,將提升湖北“連接東西”的能級——
除了已建成的滬漢蓉通道,我省加密聯系長三角的新通道——武杭通道令人期待。在武杭通道上,將規劃研究武漢-羅田-英山-安慶高鐵。
其他“四橫”為——
安康至合肥通道,經十襄隨,快速對接長三角,規劃研究安康-十堰-襄陽-隨州-信陽-合肥高鐵,考慮規劃研究十堰-南陽鐵路。
福銀通道,經十襄及武漢、黃石等,串聯寧夏沿黃、關中、長江中游、海西等城市群,規劃建設西安-十堰高鐵,規劃研究武漢-黃石-九江高鐵新通道。
沿江通道,經恩施、宜昌、荊門、武漢、黃岡等,貫通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除建成宜昌至鄭萬高鐵聯絡線外,規劃建設沿江通道高鐵武漢-宜昌、合肥-武漢、宜昌-涪陵段和武漢樞紐直通線。
鄭萬通道,經神農架、襄陽等城市,快捷聯結成渝、中原、京津冀城市群,建成襄陽-萬州段。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我省將優先建設國家“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項目,建成鄭萬高鐵襄陽-萬州段、宜昌-鄭萬高鐵聯絡線等,開工建設沿江高鐵武漢-宜昌段、合肥-武漢段、宜昌-涪陵段和武漢樞紐直通線,京九高鐵阜陽-黃岡段,呼南高鐵襄陽-常德段、福銀高鐵西安-十堰段。
貨運“四大通道”助力“雙循環”
目前,我省已形成“四縱(京廣、京九、焦柳、浩吉鐵路)兩橫(襄渝-漢丹-武九鐵路、長荊-焦柳荊宜段-宜萬鐵路)”普速鐵路網。
密織的高鐵網,將大大釋放這些普速鐵路的運力。《規劃》提出,利用充分釋放的既有鐵路貨運能力,構建貨運鐵路“四大通道”——
通江達海鐵水聯運大通道,打通鐵路進港“最后一公裡”,推動鐵路集裝箱班列與江海集裝箱班線無縫對接。通過沿江高鐵建設,進一步釋放並提升既有滬漢蓉等沿江鐵路貨運能力,推動鐵路集裝箱班列開行。
中歐班列向西陸路大通道,強化吳家山鐵路轉運中心功能,加強物流基地建設,規劃布局境內二級節點、境外分撥集散中心和海外倉,引導省內外貨源在武漢集結分撥,將湖北打造成為長江黃金水道與新歐亞大陸橋的轉運樞紐。
西部陸海大通道,爭取國鐵集團完善焦柳等鐵路貨運體系,開行襄陽、宜昌經焦柳線至北部灣的貨運班列。
南北煤炭運輸大通道。依托浩吉鐵路,強化集疏運體系,增強湖北煤炭保供能力。建設煤炭儲配基地,形成煤炭儲備、轉運、交易中心。利用南運煤炭資源,開發建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
構建“群圈”通勤網
長江中游三省干線城際網,將越織越密。
《規劃》提出,形成武漢、長沙、南昌互相之間2小時圈,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內1-2小時交通圈,武漢、長株潭、南昌都市圈內0.5-1小時通勤圈,2035年高速鐵路對市轄區50萬及以上人口城市基本實現全覆蓋,對10萬人口及以上人口城市覆蓋率達到88%,支撐三省協同發展,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
其中,規劃建設仙桃-洪湖-監利鐵路、荊州-岳陽鐵路、武漢-南昌鐵路(咸寧-修水-南昌),力爭納入國家規劃並在“十四五”期間啟動實施。
圍繞我省“一主兩翼全域”區域發展布局,城市群(圈)內的鐵路連接也將更加緊密。
武漢城市圈統籌既有鐵路資源利用及新建,以武漢為核心,沿武鄂黃黃、漢孝、武仙潛、武咸等城鎮發展軸構建市域(郊)鐵路網,銜接武漢市綜合交通樞紐及城軌線網。至2035年,武漢城市圈市域(郊)線路裡程約1300公裡。
“襄十隨神”鐵路規劃布局以襄陽都市區為主。構建以襄陽城區為核心,沿漢江特色城鎮帶、漢十先進制造業帶向宜城、谷城(老河口)、棗陽放射的“T字型”市域(郊)鐵路網。至2035年,該城市群規劃市域(郊)鐵路約230公裡。
“宜荊荊恩”鐵路規劃布局以宜昌都市區為主。構建以宜昌主城區為核心、沿江發展帶為主軸,向外連接輻射宜都、枝江、秭歸、當陽等市縣及神農架的“穿心放射”市域(郊)鐵路網。至2035年,該城市群規劃市域(郊)鐵路約280公裡。
在建設運營模式上,《規劃》提出深化城際鐵路補貼機制改革,逐步減少直至取消政府性補貼,進一步推動實現企業盈虧平衡。借鑒長三角、粵港澳等地區經驗,依托武漢市開展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鼓勵武漢都市圈相關城際、市域(郊)鐵路等項目自建自管自營。探索構建“一張票、一張網、一串城”運營模式,實現武漢都市圈軌道上“軟聯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