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青山區發動群眾締造“向往的生活”
黃紙板、破銅爛鐵……別人眼中的垃圾,在易放鳴眼裡卻是可以提現。
易放鳴所在的武漢市青山區鋼都花園123社區是住建部“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示范試點社區。試點3年來,社區垃圾變廢為寶,環境變亂為治。
近年來,青山區將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讓居民需求“站C位”,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發動群眾改善社區人居環境,構建和諧社群關系,美好生活的畫卷鋪展開來。
環境淨了——
半年垃圾減量1.3噸
7月20日,60多歲的易放鳴拎著塑料瓶等來到社區可回收垃圾投放點,刷“低碳卡”開箱投放后,按照重量、廢舊回收市場價,24元立刻到了易放鳴的“低碳卡”。
曾經,這些垃圾被隨意丟棄。“15個垃圾投放點,散落各處,敞口垃圾箱散發惡臭味。建筑垃圾哪有空地堆哪裡。”該區城管局垃圾分類專班袁康對試點之初的狀況記憶猶新。
“住得干淨整潔”成了居民的迫切需求。
社區、物業公司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試點垃圾分類。通過撤桶並點,垃圾投放點減為7個,敞口式垃圾箱變為智能閉合式,每天早晚投放。
扔垃圾還規定時間?不習慣!分類標准那麼細,記不住!
居民的意見經社區收集后,設置了“誤時投放桶”,“天天敲門組”上門講解分類常識,督導員現場引導分類。
監測顯示,兩年來,居民分類投放准確率已近100%。
今年初,社區試行垃圾減量,設置智能回收桶,居民投放可回收垃圾可獲積分,兌換生活用品,也可提現。半年來,該社區垃圾減量1.3噸,居民提現約1.5萬元。
“以前經過垃圾桶捂著鼻子,現在桶邊‘咵天’都不怕。”易放鳴說。
心氣順了——
“五大載體”撬動“大善治”
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區,武漢市最大的棚改回遷社區。
“以前棚戶區,陰暗又潮濕。現在換了天地!”71歲的居民胡昇說。
居住環境好了,心情也好了。“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多、殘疾人多、低收入人群多,生活艱難,怨氣難免。”青和居社區干事劉瓊坦言,弱勢群體,碰到困難第一時間求助黨和政府。
社區,是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公裡”。
社區黨委把社區劃分成15個網格,將下沉干部、志願者編入,運用“天天敲門組”“順順吧”“好樣的”工作隊、“社區好味到”大食堂、“四點半學校”五大工作載體,辦好群眾大小事。
老人吃飯難——“社區好味到”大食堂推出養老助餐服務,為獨居、空巢老人送餐﹔
孤寡群體情緒郁結、居民之間扯皮——“順順吧”順心氣,律師、調解員、街道干部等組成“順順服務團”,將矛盾化解在基層﹔
孩子托管難——“四點半學校”由政府購買服務,接納“真空時段”裡無人看管的孩子……
在胡昇看來,居民過上了“向往的生活”,青和居成為“親和居”。
素養高了——
“干部管”變“大家管”
7月21日,現代花園社區A區納涼點,76歲的應婆婆納涼時還檢查著地面的“蛛絲馬跡”:“社區這‘陽光’,要愛惜。”
居委會委員楊璐介紹,居民多由北湖一帶遷入,一樓圈地養雞,頂樓種菜,“跟在村裡一樣”。
2020年,現代花園被納入老舊小區改造。
“外牆美化刮膩子灰堆在我門口了!”
“不讓牽‘天線’,電動車到哪裡充電?!”
有居民向楊璐厲聲道:“你們‘干部’管不管?”
管!居民的事得共謀共管。
改造期間,每周一次,居民、社區、業委會、物業、施工方和監理等在社區議事廳開會,共議改造、治理事務。
如今,休閑廣場建起來,小花園楓樹桂花各成一景,電動車棚免費開放,社區整潔美觀。
在廣場走廊,應婆婆指著“五好榜”講述:“好市民”梅立富是退役軍人,“好街坊”孫德全是志願服務隊的隊長……
楊璐說,通過厚植紅色文化、孝善文化,倡導文明新風,對不文明現象,“居民勸居民”,小區治理“干部管”變“大家管”。(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余瑾毅 通訊員 孫振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