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警方提醒:“雙十一”網購注意防騙“避坑”

進入11月,各種針對“雙十一”的“網購詐騙套餐”悄然出現,特別是以冒充客服、快遞、貸款等詐騙手段層出不窮。
“每年的網購熱潮節點下,涉快遞、支付類的電詐網絡詐騙增多,我們也有針對性地開展反制攔截、快速封堵和止付凍結工作,也提醒廣大市民,買買買的同時,注意識別騙子的關鍵性特征。”武漢市反詐中心負責人表示。
冒充快遞 各種花招層見疊出
10月28日下午,市民高先生(化名)就遭受到了一次因網購關聯的電信網絡詐騙。當天,他接到了一個陌生電話,稱高先生在網上購買的打磨機,因快遞員感染了新冠無法配送,需要高先生配合給予補償。
“我當時不僅提供了卡號,還按他們的要求下載了一款網絡投屏軟件。”高先生向民警回憶起被騙的情景后悔不已。
部分投屏軟件界面。
騙子指揮高先生打開軟件,開啟投屏功能,一番操作之后,高先生發現中國銀行卡僅剩的四千多元全部被轉了出去,這才意識到被騙。隨后報警,民警隨后對目標賬戶進行了凍結。
武漢市反詐中心民警魯昊介紹,遇到這類詐騙,對方往往能精確掌握個人信息,如商品的種類、郵寄地址、客戶姓名等,請大家一定要及時通過平台方的即時通訊系統核實對方身份,並通過網購平台進行資金往返,這樣可以避免受騙。
此外民警表示,一些小眾的手機應用被詐騙分子利用實施詐騙,主要是鑽了受害人對這類APP功能不熟悉的空子,在緊張的情緒下,放鬆了對應用授權的警惕,從而被騙。
近年來,武漢警方在針對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打擊整治行動中,深入推進“斷卡”“斷流”“拔釘”等針對性行動,今年以來共抓獲涉“兩卡”違法犯罪人員5532人,全市累計凍結涉案銀行賬戶和第三方支付賬戶2.1萬個。今年武漢警方已分三批累計返還被騙資金1942萬元。
冒充網店 退款理由千奇百怪
10月初,武漢市江漢區的黃女士遭受了一次冒充網購客服的電信網絡詐騙,好在轄區派出所民警及時攔截,保住了卡裡的10多萬元。
10月3日,萬鬆派出所接到市反詐中心預警,轄區一居民可能正在遭受電信詐騙,需立即派人核實並勸阻。
萬鬆所值班民警王賢宏、輔警趙浪迅速反應,第一時間通過預警信息內的號碼聯系黃女士,但電話一直處於佔線中,民警判斷其極有可能正在與詐騙分子通話。
民警帶著黃女士一家到銀行確認余額。
不久,指揮室向民警推送了黃女士親屬的電話,並成功打通了她的另外一部手機,在民警的耐心勸阻下,黃美英挂斷與騙子的通話。經了解,黃女士接到一名冒充客服的詐騙電話,聲稱網上購物符合退費標准,可以按照提示申請退費補償。接著,詐騙分子以申請過程復雜可代為操作為由引導黃女士加好友,並下載安裝了一款遠程控制APP,接著通過該軟件操控黃女士手機,使警方無法撥通電話進行反詐攔截。就在詐騙分子准備實施下步犯罪時,民警及時介入,成功攔截了這起詐騙。
警方提醒,各大電商平台均有固定的通訊工具和退款流程機制,不會通過添加微信好友、QQ好友等進行退款,一切操作申請應在平台進行。一旦對方讓你操作“轉賬”或者“借唄”這類借貸產品,可以判定就是詐騙。
武漢市反電詐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像這樣面對面勸阻攔截,全市平均每天有900多人次。警方依托市局、區分局、派出所三級聯動閉環處置模式,每天分析研判各類預警信息,分級分類開展處置工作。今年以來,通過電話、短信、電話預警勸阻潛在受害人1100余萬人次,為很多家庭避免了被騙損失。
冒充平台 開店秒變“甩手掌櫃”
隻要38.8元就能開一家網店,無需自己經營打理,保証店鋪月入過萬!聽到這些承諾,你是不是很心動?這背后卻是一個“無底洞”。
今年7月,武漢東湖高新警方端掉一個流動隱藏於寫字樓內,以虛假開設網店實施詐騙團伙。他們宣稱,收取38.8元建檔費,就可以幫助客戶開設網店,並承諾:一旦店面開張,“兩天之內必有訂單”。民警通過調查發現,除建檔費外,這家公司還讓會員繳納網店裝修費、訂單擴容費、店鋪托管費等等,一環套一環,以代開網店、代運營網店、提供網店貨源等方式騙取受害人服務費,讓想開網店的會員深陷其中。
民警現場查獲該團伙辦公場所。
據多名業務員交代,所謂的“零門檻”“全程教導”“一鍵代發”開設網店,其實就是個噱頭,其目的就是迎合開店人,隻希望“小投入大回報”的心理。
受害人黃先生告訴民警,一開始看到38塊8就能開網店,覺得這是“零成本”搞副業,沒想到訂單是假的、貨物更是假的,隻有自己的投入是真的,本想空手套白狼,卻反被“套路”七千多元。
“其實這種虛假宣傳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其他形式出現,核心就是利用了大眾想低投入收獲高回報,想用碎片時間賺錢的心理,但往往中了騙子的圈套。”辦案民警吳俊說。
在針對電信網絡詐騙違法實戰中,武漢警方圍繞作案必備環節開展針對性建模,提前預警武漢本地窩點線索,即時開展打擊,形成高壓管控態勢。今年以來,已查獲各類電信詐騙窩點138處。
網絡購物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和實惠,但在購買、付款、收貨等環節中,都有可能被犯罪分子鑽空子,需要市民提高警惕。在此,武漢警方梳理幾個典型案例,並教大家如何“避坑”。
繞過監管網絡購物詐騙
案例:王同學在某二手平台看中一款手機,與網店客服談好價格后,對方稱如果繞過平台交易可以打95折,王同學心動了,添加對方微信后將4600元錢轉給對方,對方表示立即安排發貨。三天后,王同學依然未收到手機,此時再到微信上聯系當時的賣家時,對方已將他拉黑,由於直接交易,並未在電商平台上產生訂單,王同學也無法投訴商家。
警方提示:網絡購物一定要在正規的電商平台上進行,切勿繞過第三方平台監管直接轉賬交易。
提高信貸額度詐騙
案例:許先生收到一條“XX銀行”的短信,稱他的信用卡額度可以提高20000元,短信裡有該銀行提額的網址。於是許先生就點擊了短信中的鏈接,進入界面后點擊“信用卡提額”選項並填寫了身份信息、電話號碼及銀行卡號等信息后,提交了申請。第二天許先生就接到一個自稱“XX銀行”客服的電話,對方稱許先生的提額申請已經通過了,但還需最后一步操作——將“XX銀行”發送的驗証碼告知客服驗証即可。信以為真的許先生立馬將收到的驗証碼告訴了“客服”,對方告知許先生提額成功后,便挂斷了電話。 然而,許先生收到信息顯示卡裡剩余的5000元額度,居然也被轉走了。
警方提示:銀行不會要求客戶提供私密信息,持卡人如接到電話或短信要求提供卡片信息、個人身份信息、驗証碼等私密信息,可通過回撥信用卡背面的銀行客服電話進行核實。
網絡貸款詐騙
案例:張女士接到一個聲稱自己是做快速貸款的陌生電話,可以提供“低門檻、無利息”的貸款服務。張女士想在打折季低價購買一些心儀的商品,便迅速填寫了申請信息。張女士發現自己申請到了10萬額度的貸款,但卻遲遲不能提現。對方告訴張女士,因其消費記錄有問題,需要繳納3000元保証金……之后,對方又以個人征信有問題,需繳費清除不良征信、網上消費記錄等,期間進行威脅、恐嚇。最終,張女士再三繳納了一系列費用仍舊沒收到放款,才意識到被騙了。
警方提示:正規貸款不會在放款前收取手續費、稅費、保証金等費用,遇到通過網絡、電話等推銷貸款並要求先支付各類費用的貸款,一定是詐騙!(文/圖 徐飛、袁野、郝傳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