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北京大學努力構建中國特色醫學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培養復合型醫學人才(深聚焦)

本報記者 趙婀娜 金正波
2022年12月18日07: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醫學教育是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高校如何不斷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造就更多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高水平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如何更好立足基本國情,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本期教育版,關注北京大學醫學部的探索與實踐。               

  ——編  者

  

  醫生,生命守護者,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強調,廣大醫務工作者要恪守醫德醫風醫道,修醫德、行仁術,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

  今年是北京大學醫學部(以下簡稱“北醫”)辦學110年。110年來,北醫始終致力於醫學教育的發展,提出“仁智兼養、德理雙修、為人為學相統一”的教育理念和“通專並舉,德才兼備”的培養原則,通過科學布局構建中國特色醫學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致力於培養仁心仁術的醫學人才。

  立德樹人,讓學生心有大愛

  走進北醫西門,一塊泰山石格外醒目,鐫刻的“厚道”二字,蒼勁有力。“厚道”二字在北醫師生心中有著沉甸甸的分量。2020年畢業季,每一名北醫畢業生都曾收到一塊微縮版3D打印、底部刻有“大醫精誠”印記的“厚道石”模型。從此,“厚道石”陪伴著他們奮戰在課堂、手術台、實驗室,踐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者誓言。

  明大德方能擔大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直以來,北醫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加強和改進醫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打造符合醫學教育特點的思政課程,充分發揮師德楷模、名師大家的示范引領作用,啟智潤心、培根鑄魂。

  “憑借高超的醫術和強烈的責任心,2008年,她敏銳發現‘腸道病毒EV71’導致患兒死亡病例,迅速上報相關部門,發揮了及時預警的作用,她就是安徽省阜陽市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劉曉琳。”在預防醫學專業課上,北大公共衛生學院劉玨教授不僅講授傳染病專業知識,還將“公行天下,衛戍健康”的理想信念融進每一堂課,讓學生真正理解公共衛生的責任和使命。

  北醫廣大教師深刻懂得,培育高質量醫學人才,必須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珍愛生命、大醫精誠”的救死扶傷精神,引導學生將預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維護群眾健康權益作為從醫的神聖職責。

  師者,醫者。在一代代北醫學子的心中,從老師身上學到的,不僅有高超的醫術,還有高尚的醫德。

  走進北醫解剖樓,老院長胡傳揆和馬旭的遺骨保存至今,他們捐獻出自己的遺體,成為大體老師,這是生命的延續,更是精神的傳承﹔為摘掉“乙肝大國”的帽子,北大人民醫院陶其敏教授研制出我國第一代血源性“乙型肝炎疫苗”,為測試疫苗的安全性,在自己身上做試驗……吐辭為經,舉足為法。一大批北醫教師,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沉的仁愛之心,給北醫學子帶來深遠影響。

  心懷大愛,熱忱付出,北醫的校園中,時刻閃爍著“厚道”的光芒。

  構建臨床醫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特色模式

  如何培育敢於創新、問鼎學術前沿的一流醫學人才?如何不斷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為新時代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發展提供新的探索與思考?面對社會和醫學學科發展的新形勢,北醫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新醫科建設為統領,以臨床醫學需求為牽引,優化醫學專業結構,促進臨床與基礎、臨床與預防深度融合,推進醫學與其他學科交叉創新,培養更多復合型創新拔尖醫學人才。

  一個課堂上能不能同時有兩位老師?北大基礎醫學院解剖系方璇老師和北醫三院骨科周非非教授大膽嘗試。課程開頭,周非非老師先講一個臨床病例,之后,方璇老師講相關基礎解剖知識,之后再回到臨床,深入分析如何利用這些知識做出診斷。

  從臨床到基礎,再回到臨床,力求打破基礎和臨床之間的壁壘,這是北醫教育教學改革的生動縮影。

  “隨著技術進步,學科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比如,內科治療越來越外科化,外科治療則朝著微創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為此,醫學教育必須順應時代發展。”北大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系常務副主任張衛光介紹,基礎和臨床在教學上深度合作,有利於加速“醫學生”到“醫生”的蛻變,打破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學科之間的界限,符合醫學教育規律。

  近年來,為適應未來醫學發展的需要,北醫全面啟動以臨床醫學專業為龍頭、涵蓋醫學部所有專業的新時代教育教學改革,打破傳統學科界限,構建育人新范式,培養“具有人文情懷和國家使命感的、引領未來的醫學科學家和臨床科學家”。

  一方面,加大國家緊缺急需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力度,逐步完善包含全科、急診、兒科、感染、呼吸與危重症等緊缺專科在內的51個專科﹔一方面,創新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博士與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銜接制度,實現培訓考核協同、人事制度協同、專科醫師攻博協同“三位一體”的醫教協同新局面,構建了研究生教育與行業規范化培訓順暢銜接的臨床醫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特色模式。

  筑強國建設之基,育可堪大任之才。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喬杰說:“北醫一直肩負促進中國醫學教育發展和創新改革的使命,為全面推動和促進中國醫學教育體系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醫學教育質量提升,不懈探索與實踐。”

  篤學求真,瞄准醫學科技前沿

  醫學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內容,是引領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為此,醫學院校需著力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在推動醫學科技創新的同時,培養出一大批篤學求真、矢志創新的醫學人才。

  “我們在接診中遇到異常病例,不能簡單一句‘治不了’就放棄了深入思考。難題是挑戰,更是我們研究新方法、探索新技術的契機。”這是口腔醫學界知名專家王興對學生的教導。

  這番話深深影響了北醫2018級口腔頜面外科學臨床技能型博士研究生夏龍。頜面部關節強直患者,是面部受到嚴重創傷的患者中最難醫治的一類群體。“每當看到患者不能張口進食,飽受折磨,我都激勵自己加緊攻關。”在導師帶領下,夏龍著力改進“關節強直”手術方法,從讓患者能“張開嘴、吃東西”,到現在“一次手術解決多個並發症”,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

  行遠自邇,篤行不怠。近年來,北醫優化學科建設布局、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持續推進“雙一流”建設高質量發展,原始創新能力及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能力顯著增強。“十三五”期間共牽頭承擔重大項目69項,134項科研成果實現轉化,產學研融合不斷深化。

  “搞科研必須要有坐冷板凳的准備,還要有把冷板凳坐熱的決心。”我國化學生物學學科的開拓者和帶頭人、北大藥學院張禮和院士,一直致力於藥物化學研究,在非放射標記核酸探針研究、以核酸為靶的藥物研究等方面深入探索﹔2016年,北醫三院骨科劉忠軍教授挑戰了世界首次金屬3D打印定制大跨度人造脊椎植入手術,為患者成功拿掉脊椎上的惡性腫瘤,植入3D打印金屬人工椎體……

  為更好培養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學校還圍繞“雙一流”建設動態制訂招生計劃﹔面向國家高水平科研項目、科技創新平台和急需緊缺學科,探索實施醫學創新交叉博士研究生招生項目﹔面向推免學術學位直博的新生,增設“拔尖人才獎勵計劃”。

  “醫學院校應立足學科,強化科研能力,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王嘉東說。

  矢志擔當,以仁者之心服務社會

  醫學教育,與時代進步、人民健康緊密相聯。北醫在110年發展歷程中,面對國家需求,始終勇擔重任。

  完成冬奧會首例運動員手術、首例脊柱骨折手術、實施首例航空醫療救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北醫作為全國唯一參與北京、延慶、張家口全部三個賽區的醫療保障單位,用專業守護冬奧賽場。

  無論是援藏援疆、脫貧攻堅,還是抗震救災、疫情防控,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刻,北醫人總會挺身而出:2008年汶川地震,北大6家附屬醫院派出98名醫務人員,冒著余震危險,挺進受災最嚴重的北川縣城,在殘垣斷壁間堅持救援﹔2015年至今,北醫承擔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任務,在雪域高原創造多個醫療奇跡﹔面對突然襲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北醫援鄂醫療隊400多名白衣戰士逆行出征……

  今年7月,剛剛博士畢業的北大第一醫院風濕免疫科醫生黃紅說:“國家召喚,使命必達。我們北醫學子將矢志擔當,將社會責任和濟世情懷扛在肩上。”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

  面向未來,北醫人使命在肩。“北醫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更加全面准確把握醫學教育的規律與趨勢,以學科為主導、突出專業特色,開展醫工、醫理、醫信、醫文等學科交叉的復合型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喬杰表示。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18日 05 版)

(責編:肖璐欣、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北京,京西賓館。黨的二十大后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這裡舉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