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資訊

奮力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篇章

郭琰  王夢佳
2023年04月06日11:16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崇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理念,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從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之路,它的生成不僅凝聚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之舉,也蘊含著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之魂,並且扎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基。新時代新征程,積極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讓中國式生態現代化的美好篇章在人類文明的時空延展中惠及中國、世界乃至整個地球生命共同體。

打破“現代化=西方化”迷思,走中國式生態現代化新道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有別於以工業文明為基礎的傳統西方現代化。歐美等西方國家在工業化發展中,以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為首要目標,傲慢且無節制地對待自然,形成“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模式,該模式短期內為工業國家創造巨大財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發生的“世界八大環境公害事件”令人遺憾。

面對日趨嚴重的生態問題,如何走出現代化發展中的環境困局呢?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不能回避這一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探索“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待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站在環境民生福祉的政治高度,堅決拋棄西方現代化建設的老路,秉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智慧,走上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道路。

中國式生態現代化蘊含著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中國優秀傳統生態智慧的思想精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思想滋養。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就對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關系做出了判斷。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強調:“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於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段話表明人與自然既存在差異,也有統一。人在自然界中,依賴自然界,而不是獨立於自然界外。因而,我們人類與自然要和諧相處而不應凌駕其上。1845年,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進一步強調:“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隻能被看作是並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馬克思從實踐觀點出發,將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基礎建立在現實的人的感性的實踐活動基礎上。這一觀點不僅突破了以往關於人與環境關系的片面理解,也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牢牢地置於實踐活動基礎上。由此,人與自然對立統一關系的歷史進程也成為反思、規范人類社會實踐方式的直接表征。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表達了“自然史與人類史彼此相互制約”的觀點,恩格斯則在《自然辯証法》中更嚴肅地告誡人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馬克思恩格斯不滿足於對現實世界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作出解釋,更強調實際地變革現實世界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在今天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實踐上,秉承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傳統,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邁向文明新征程的必然選擇。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也深深地扎根在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智慧的文化中。中國古人歷來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和生活狀態。先秦時期,老子在《道德經》中就強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宇宙萬物、人類社會的自然而然的生成演進規則進行概括﹔庄子在《齊物論》中雲:“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意指天地萬物與人是生命統一體,人與自然之間理應和諧共處﹔荀子則在《天論》中強調:“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萬物的產生與養成離不開其“和”的自身規律。到了漢代,儒家重要代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成為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觀念的第一次明確表達。在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天人合一”觀念也反映在經典詩句和治家格言中。可以說,“天人合一”早已深深地融入到了勞動群眾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中,使得中華文明繁榮不息。始建於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是因勢利導建設而成的大型水利工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智慧與實踐的點睛之作,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它遵循自然之道,詮釋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它不僅造福古人,更澤被子孫。“天人合一”歷久彌新,古人的生態智慧成就了今之國人的文化自信,成為中國式生態現代化實踐的精神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將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生態觀念相結合,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生成了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鮮明主題的新時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在這一文明觀念的指引下,我國創新綠色發展方式,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累積出現的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環境污染等問題得到逐步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正迎面走來。

新時代全面推進“綠色發展”、筑牢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基石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其核心要義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它堅持生態優先,將綠水青山視作自然財富、社會財富和經濟財富,追求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生態平衡的發展目標。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綠色發展”理念激發出“綠色發展”的行動活力。伴隨近十年的綠色實踐,我國著力解決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革完善生態環境監管考核體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然而,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面對生態現代化的艱巨任務,二十大報告第十部分專門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做出說明,將“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三者聯系在一起加以部署,為新時代綠色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為加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經濟、社會與環境的關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夯實高質量發展生態根基,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一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節約集約利用各類資源,倡導綠色消費,實現從“有沒有”到“好不好”的轉變,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二是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在戰略上保持定力,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已取得的成果﹔在戰術上重點把握內在要求,堅持因地制宜,科學、依法、精准施策,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在行動上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著力解決老百姓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安全。三是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針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從整體觀、系統觀出發加快實施保護、修復工程以及制度改革。推進國家公園建設、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切實推行草林河湖以及濕地的休養生息等。四是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基於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創新科技,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大力發展可再生資源,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構建清潔低碳的現代能源體系,健全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

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惠及中國、世界及整個地球生命共同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條利民、惠民、為民的發展之路,不僅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動力源泉,也將惠及全人類的未來命運乃至整個地球生命共同體。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堅定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合作,與東南亞合作建設的綠色示范區、援助非洲的氣候遙感衛星、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等都在推動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貢獻著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在人類時空的延展中,我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正積極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同國際社會一起積極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建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境界!

(責編:周雯、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在探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縣城上走在前列
  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湖北省赤壁市是湖北省20個高質量發展縣(市)之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