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地外建造學術研討會在漢召開
4月8日,由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材料成形與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華中科技大學等聯合舉辦的首屆地外建造學術研討會於華中科技大學召開。會議邀請國內院士、相關領域專家和優秀中青年學者,多路徑探索地外建造前沿技術,交流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
研討會現場。
“月球基地應該建什麼、用什麼建、怎麼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丁烈雲介紹了月面建造方案中結構、材料及工藝裝備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提出了制約月球科研站建造的三個關鍵科學問題,並展示華中大團隊在月球建造領域的發展歷程以及取得的相關進展。
“我們要實現2030年前,把中國人送上月球。同時,我們中國人應該努力成為第一個登陸火星的地球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談到,在人類文明史中,月球是充滿好奇、夢想的典型代表,載人登月是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的重大貢獻,也是技術進步的重要推動力和展現方式。火星是除地球以外,太陽系最有可能曾經存在生命的行星,登陸火星在原理和技術路徑上講是可行的。周建平院士分享了關於深空探測的意義與目的地選擇的思考,並介紹我國載人月球探測發展戰略與總體方案概況,針對月面著陸區選址、月球科學考察、資源開發和長期生存等熱點問題,提出了相關設想和涉及的關鍵技術。
“我們如何在極端嚴酷的月球環境和既有地月關系條件下,充分利用月球原位資源,結合地面成熟的建造技術,創新構建月球人機協同建造體系,實現月面建造智能化實施?”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總設計師,華中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院長於登雲從月面建造“是什麼”“為什麼”“做什麼”三個方面,提出對未來月面建造的思考,面向未來月面科研站/基地建設,介紹了月面建造需要突破的關鍵技術。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張篤周調研員、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張崇峰研究員、深空探測實驗室張哲研究員等十四位相關領域專家分別就地外空間基礎設施布局與規劃,地外原位資源利用與開發,地外建造新結構、新材料、新技術,地外原位探測科學載荷與平台等前沿科學技術內容進行有關報告。
“希望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之間加強交流,聚焦地外建造領域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前沿科學技術交流,推動技術突破,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於俊清表示,學校長期以來利用多學科交叉優勢,主動服務航天強國戰略,正在並將繼續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多作貢獻。(圖/文 宋欣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