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武漢:以自立自強之精神走好自主創新之路

人民網記者 張沛 周恬
2023年06月29日11:31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2022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光谷”考察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華工激光”)時強調,高端制造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必須加強技術研發,提高國產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研發生產基地,這裡有著“中國光谷”的美譽,誕生過我國第一根石英光纖、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光電傳輸系統。

在華工科技激光科技館,用激光不到10分鐘便可在一面約20平方米的牆上雕琢出一座黃鶴樓。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在華工科技激光科技館,用激光不到10分鐘便可在一面約20平方米的牆上雕琢出一座黃鶴樓。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中國光谷”的發展,寄托著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的期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中國光谷”,為光谷和全國的科技創新擘畫藍圖、指明方向。

新的征程上,千萬江城兒女牢記殷殷囑托,將科技創新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自立自強之精神,堅決走好自主創新之路。科研路上的追光者們,正以隻爭朝夕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用實際行動交出更加亮麗的創新答卷。

加強研發攻關 推動產業集群發展

2022年10月,國內首條三維五軸激光切割裝備智造生產線正式上線,生產效率提升200%,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一生產線正是由華工科技攜手華中數控等單位成功研發的。

數控系統是高檔機床裝備的“大腦”,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華中數控連續多年超常規投入技術研發,在高檔數控系統的五軸聯動、高速高精、多軸多通道等多項關鍵技術上實現了突破,成功研制了自主可控的“華中8型”高檔數控系統。此后,華中數控把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融於數控系統,發布了“華中9型”新一代人工智能數控系統,該系統已應用於冰刀滑板數控磨床,可提升冰刀和雪板磨削精度,讓冰雪運動員如虎添翼。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中國光谷”,已聚集200多家激光企業,形成了產業鏈完整的激光產業集群,凝聚起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

在武漢經開區無人駕駛巴士隨處可見。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在武漢經開區無人駕駛巴士隨處可見。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從“中國光谷”一路向西,來到被譽為“中國車谷”的武漢經開區,在這裡,“無人車”隨處可見。設置好目的地后,無人駕駛車輛可根據導航路線調整方向,遇到紅燈或者障礙物會自動停下。

“聰明”的車,離不開“智慧”的路。武漢經開區目前已建成106公裡智能化道路,形成1800多個由智能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氣象和道路環境檢測器等組成的感知網絡。2023年1月,武漢經開區成為中部首個全域開放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的區域。660多公裡的開放道路,吸引了十余家智能網聯汽車企業的一百多輛汽車測試、運營。

因車而建,因車而興。武漢經開區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有9家整車企業、13個整車工廠和500余家知名零部件企業,年產整車近百萬輛,工業產值超3460億元。

如今“車谷”正與“光谷”並駕齊驅,成為武漢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和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的主引擎。

聚焦平台建設 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2023年1月,由武漢大學牽頭研制的互聯網智能遙感科學實驗衛星“珞珈三號01星”成功發射升空。目前,“珞珈三號01星”已順利完成多項在軌科學實驗。

李德仁院士正在介紹“珞珈三號01星”情況。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李德仁院士正在介紹“珞珈三號01星”情況。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介紹說:“‘珞珈三號01星’的開放式智能處理平台以及與地面雙向互聯的融合傳輸網絡技術,實現了全球范圍遙感數據從獲取到應用終端的分鐘級遙感信息快、准、靈服務。”遙感信息服務時間從數小時縮短至8分鐘,這一突破助推衛星遙感從傳統的專業數據服務向大眾化、智能化和實時化遙感信息服務的跨越式發展,曾似“遙不可及”的高科技正“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為知識密集型城市,武漢科技資源豐富,擁有高校90所,在校大學生近130萬人。努力把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優勢,是武漢打造創新發展高地的題中應有之義——僅2022年,武漢便有8家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同年,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和國家智能設計與數控技術創新中心在此揭牌,另有北大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武漢光化學技術研究院等5個新型研發機構成立。

而從科創到產業,成果轉化是關鍵。

2023年5月,總部位於武漢的長飛公司牽頭,聯合烽火通信科技、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8家單位成立了湖北省光纖光纜先進制造與應用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

長飛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庄丹介紹,該聯合體面向新一代光纖光纜制造與應用產業鏈需求,推動創新資源聚合,打造貫穿光纖關鍵原材料、預制棒、光纖光纜等產業應用的新型研發機構,開展新一代光纖光纜及應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承擔重大科技任務,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運用市場機制帶動全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

武漢以“揭榜挂帥”的方式實施10個科技重大專項,單個項目最高支持3000萬元。通過“揭榜”,由創新聯合體“挂帥”出征,推動“生產線上搞科研、實驗室裡謀轉化”。同時,系統推進中試平台建設,打造支撐中部、輻射全國的中試服務及概念驗証高地。2023年計劃新增備案50個、提升功能20個、重點新建10個市級中試平台,培育認定10個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擘畫宏偉藍圖 打造創新發展高地

2022年4月,武漢獲批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國家批准建設的第五個科技創新中心。《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規劃》,聚焦打造世界科學前沿領域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全球科技創新要素“匯聚地”,明確了武漢科技創新中心的規劃布局,並協調教育部等25個部門提出51項重大支持舉措,包括支持強化原始創新策源地功能、建設制造業創新高地、打造創新型城市群第一方陣等。

武漢將在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區域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大力發展光電子信息、大健康、智能三大創新產業帶,形成“一核一軸三帶多組團”科技產業空間布局,加快武鄂黃黃咸“一體化”創新發展,打造世界級產業創新高地。

產業是創新的載體,企業是創新的主體。《2023年武漢市科技創新工作要點》提出目標,今年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9000家。

2023年,武漢重點開展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行動,力爭全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提升5~10個百分點,創新型企業達到3000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200家,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260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25家,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展。持續推進“科技副總”工作,根據企業需求,精准選派150名以上高校專家駐點企業解決技術難題。

創新,人才是根本。武漢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重點實施吸引集聚博士后人才政策和武漢英才計劃,為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撐。

博士后人才是具有創新能力、創造活力、成長潛力的青年骨干力量,武漢支持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吸引集聚博士后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創新團隊引進出站博士后人才,可申請使用高層次人才專項事業編制﹔博士后人才在漢創辦科技型企業,根據帶動就業情況,可給予專項資助﹔出站博士后人才可享受人才租賃房租金減免及相關購房便利等政策。

武漢英才計劃包括戰略科技人才、產業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培育支持專項以及區域特色人才專項,一經認定后,對應給予相關人才100萬元、50萬元、20萬元、6萬元資助資金。

近日,入選武漢英才計劃各類人才的名單先后出爐。從開發國內首款100G硅光器件的一線人才,到主持多個晶體振蕩器項目的總工程師,再到為“小巨人”打造有1681項專利授權“護甲”的知識產權負責人……“英才們”共享武漢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發展環境,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與武漢進行著科技創新的“雙向奔赴”。

持續在創新產業裡深耕、在科技人才培養上發力,武漢力爭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長江之畔,東湖之濱,藍圖繪就,號角吹響。武漢牢記使命,勇擔重任,奮力打造創新涌動的新時代英雄城市,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新的貢獻。

(責編:肖璐欣、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