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

耐鹽鹼油菜——

“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開卷知新)

傅廷棟
2023年07月07日08: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吉林白城市,農機將耐鹽鹼油菜“華油雜62”收割粉碎后翻耕作綠肥,改良鹽鹼地。
  劉 濤攝(華中農業大學供圖)
  制圖:沈亦伶

  今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考察時指出:“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國鹽鹼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實際,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加大鹽鹼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強適宜鹽鹼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有效拓展適宜作物播種面積,積極發展深加工,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我國有鹽鹼地15億畝,佔世界總量的10%,其中5億畝具有開發利用潛力,是耕地的戰略后備資源。發展耐鹽鹼作物,對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保障中國糧倉將起到重要作用。耐鹽鹼油菜是修復利用鹽鹼地的特色大田作物,在修復培肥土壤、擴充耕地總量、強化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高效修復、改良、利用鹽鹼地

  耐鹽鹼油菜,顧名思義,就是能在一定濃度鹽鹼地上正常生長結籽或能作飼料(綠肥)的油菜。過去一般認為鹽鹼地不能種庄稼,10多年前油菜耐鹽鹼這一特性被証實。2007年,我們在江蘇鹽城市大豐區灘涂地上試種耐鹽鹼油菜,油菜不僅正常生長,而且產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之下,一旁種植的小麥生長卻受到嚴重抑制,幾乎顆粒無收。

  在此基礎上,我們開展資源篩選、機理及基因定位等相關研究,從2000多份油菜資源中篩選出40多份耐鹽鹼材料,已定位20多個與油菜耐鹽鹼相關的候選基因,先后培育出“華油雜62”“飼油2號”“華油雜158”等耐鹽鹼能力強、適應性強的油菜品種,並應用於生產實踐。

  耐鹽鹼油菜在西北內陸鹽鹼地、東北蘇打鹽鹼地及南方沿海氯化鈉為主的鹽鹼地大面積示范種植,耐鹽鹼能力都很突出。如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麥收后復種耐鹽鹼油菜,7月下旬播種,10月收獲,在土壤含鹽量0.3%至0.6%的中度鹽鹼條件下,畝產青鮮油菜3—5噸﹔在修復難度極大的吉林白城市蘇打鹽鹼區,麥收后復種耐鹽鹼油菜,畝產青鮮油菜4—5噸﹔在浙江蒼南縣高含鹽量海灘地,耐鹽鹼油菜生長旺盛,盛花期青鮮油菜畝產超3噸。

  相比於提高產量,更重要的是,耐鹽鹼油菜能夠修復改良鹽鹼地土壤結構,且見效快,不易反彈。通過將耐鹽鹼油菜翻耕作綠肥、作飼料過腹還田等方法,可以迅速增加鹽鹼土中的有機質,並在鹽鹼地土壤上層形成穩定的團粒結構層,有效減少下層鹽鹼上升,降低耕作層的鹽鹼濃度。

  在新疆,我們通過農業農村部最近結題的農業公益性項目,利用“華油雜62”耐鹽鹼油菜進行鹽鹼地修復試驗,形成了“鹽鹼地飼料油菜農牧結合技術集成模式”“鹽鹼地麥后復播油菜綜合技術模式”等。試驗結果表明,以耐鹽鹼油菜修復利用鹽漬土,生長量大、覆蓋效果好、成本低,鹽鹼棄耕荒地復墾時間縮短2到4年。在吉林白城市,麥收后復種耐鹽鹼油菜,10月翻耕作綠肥,連續2到3年,試驗地塊土壤的理化指標有顯著改善,耕層土壤有機質增加29.4%,土壤含鹽量降低近10%,全氮、有效磷、速效鉀明顯增加,實現了鹽鹼地的生物修復。

  多功能利用,促進增產增收

  耐鹽鹼油菜修復改良鹽鹼地,能夠實現邊改良邊利用、一二三產融合,具有明顯優勢。

  目前,國內外對鹽鹼地的改良修復主要有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方法。從育種學角度,主要考慮通過改良作物耐鹽鹼特性來適應鹽鹼土﹔從土壤學角度,主要考慮通過改良鹽鹼土來適應作物生長。耐鹽鹼油菜則同時具有兩方面優勢。一方面,育成的耐鹽鹼油菜能適應較強鹽鹼地生長,利用它收獲綠肥、飼料或菜籽,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油菜生長快、生長量大,覆蓋效果好,可減少鹽分上升,翻耕作綠肥,能大幅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物理化學特性,降低土壤pH值和含鹽量。在利用中改良,在改良中利用,互相促進,顯著提高鹽鹼地改良效率。

  用耐鹽鹼油菜改良鹽鹼地,能實現多功能利用,有效促進增產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在耐鹽鹼油菜抽薹時,可摘薹作為蔬菜出售。作為一種新型蔬菜,油菜薹口感爽脆,味道甘甜,每公頃可收菜薹4.5—7.55噸,產值9000元—1.5萬元。在採收菜薹后,不影響開花,可發展觀花旅游,助力所在地增加第三產業收入。在新疆、吉林等地,7月下旬播種,10月初即可開花﹔在廣東,水稻收獲后播種,春節前后即可開花。觀花后,可翻耕作綠肥或作青飼料。青鮮耐鹽鹼油菜與玉米、水稻等秸稈按比例混合青貯,即可得到高品質家畜飼料,可以有效緩解東北地區玉米、水稻秸稈處理難的困局,實現農牧高效結合。耐鹽鹼油菜如果和糧食作物輪作,還能幫助下茬糧食增產,形成良性循環。當然,也可以在花期結束后收菜籽榨油,進一步增加經濟效益。

  耐鹽鹼油菜適應性強,從上海到西藏,從黑龍江到廣東沿海,均能種植。可秋播,也可春播、夏播,能廣泛用於北方和南方鹽鹼地改良。成本低,在新疆測算,每畝成本250元,利用北方秋閑田、南方冬閑田種植,與糧食爭地矛盾少,不影響糧食生產。

  多措並舉發展耐鹽鹼油菜

  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可將鹽鹼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發展特色種植業和生態養殖業有機結合,尋找鹽鹼地改良利用與生態保護的最佳結合點,建立新型農業循環模式,在實現農牧結合的同時解決傳統鹽鹼地修復利用的難題。

  發展耐鹽鹼油菜,有助於實現糧食安全。耐鹽鹼油菜不僅可在中重度鹽鹼條件下正常生長,其修復改良后的土壤也可供其他作物正常生長。通過發展以耐鹽鹼油菜為代表的作物,多措並舉,可將鹽鹼地用起來,並有望在5到10年逐步將其改良轉化為耕地。這對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發展耐鹽鹼油菜,還有助於緩解我國牧草緊缺問題。油菜蛋白質含量與豆科牧草相當,微量元素和功能營養成分豐富,是非常優質的飼料。相關研究証明,用耐鹽鹼油菜作青飼料養殖牛、羊、鵝,增肉10%至30%,肉質也有改善﹔公牛、公羊精液增加15%至33%。根據相關部門估算,要想保証我國牛羊肉和奶業供應,每年需要優質飼草1.2億噸,目前缺口較大。我國西北、東北、內蒙古等主要鹽鹼區也是農牧結合區,利用秋閑地,集中連片種植耐鹽鹼油菜,可收作優質牧草使用。大面積示范証明,耐鹽鹼油菜生長兩個多月,畝產青飼料(綠肥)超過3噸,按照每頭羊羔每年消耗1噸青飼料計算,可供飼養3頭羊羔。我國西北、東北有秋閑地4000萬—6000萬畝,如能復種耐鹽鹼油菜2000萬畝,即可提供6000萬頭羊羔生長所需的青飼料。

  發展耐鹽鹼油菜,要做好示范推廣。可考慮在我國西北、東北、華北、長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南方沿海等主要鹽鹼區,創建一批千畝以上鹽鹼地改良定位示范區,做好土壤長期定位監測,不斷優化改良方案。發展耐鹽鹼油菜,還要加強創新平台與創新能力建設。要匯聚優勢產學研力量,圍繞鹽鹼地生物修復利用關鍵技術組織科研、協作攻關。

  實踐証明,耐鹽鹼油菜成本低、耐低溫、生長快、生長量大、覆蓋度高,作綠肥或作飼料過腹還田,能快速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又可多功能利用,發展農牧循環農業,有利於改良鹽鹼地和增加經濟效益並舉,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改良鹽鹼地的特色大田作物,耐鹽鹼油菜充滿潛力,其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

  

  推薦讀物

  《西游后記——漫游農業》:傅廷棟著﹔金盾出版社出版。

  《農田裡的科學魔法》:傅廷棟主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圖說飼用油菜生產機械化》:廖宜濤、廖慶喜主編,黃凰、周廣生副主編﹔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07日 20 版)

(責編:周雯、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做好鹽鹼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開卷知新)
  圖為吉林白城市,農機將耐鹽鹼油菜“華油雜62”收割粉碎后翻耕作綠肥,改良鹽鹼地。 劉 濤攝(華中農業大學供圖) 制圖:沈亦伶今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考察時指出:“開展鹽鹼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