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北頻道>>新聞中心

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鄒傳志——

精雕細繪 漆彩照人(工匠絕活)

本報記者 田豆豆
2023年07月12日08: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絕活看點】

  制胎,髹漆,彩繪……作為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鄒傳志30余年來不斷錘煉技藝,同時將傳統的髹漆技藝與現代人的生活用品結合起來,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個人特色的漆藝作品。

  

  在湖北荊州市荊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傳承院,建筑古色古香,環境安靜清幽。記者走進楚式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鄒傳志(見圖,本報記者田豆豆攝)的工坊,濃濃的大漆味扑面而來,隻見四五個寬大的工作台上擺滿了半成品和各種瓶瓶罐罐,身處其間的鄒傳志正專注地創作作品……

  造型獨特、紋飾飄逸、色彩絢麗的漆器是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楚式漆器制作過程精細復雜,分為制胎、髹漆、彩繪三大工序,需要融合雕、漆、繪三大工藝。”鄒傳志介紹,“一件較為完美的漆器,可能需要七八個月才能制作完成。”

  制胎是漆器制作的基礎。許多造型繁復、工藝精湛的楚文物,都是以木為胎,這對工匠的雕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虎座鳥架鼓中栩栩如生的老虎,鴛鴦豆上枕翅而眠的鴛鴦,鳳鳥蓮花豆上層層疊疊的花瓣等,都讓人贊嘆古代工匠雕工之精湛。“20多歲剛跟父親學雕刻時,手被劃傷是常有的事。”鄒傳志說,雖然學習雕刻技藝很苦很累,但自己從沒想過放棄。

  長期的練習、滿手的傷痕,鄒傳志的雕刻技藝逐漸成熟。當他取出自己復制完成的“雲氣紋漆奩”時,自豪之情無以言表。奩是古代貴族女子的首飾盒。“雲氣紋漆奩”近於圓柱體,共分三層,乍一看以黑色為底、以少許紅色點綴的普通圖案,在燈光下卻顯露出細膩飄逸的雲紋。“這是用針刻的,而且必須在大漆將干未干之時刻完,十分考驗眼力和手感。雕刻不像彩繪,畫錯了還能改,一刀刻錯了,就前功盡棄了。”鄒傳志說,這件作品耗時8個月才完成,並且隻做了兩套,一套交付給文保單位,一套自己留作紀念。

  髹漆是漆器制作中耗時最長、最考驗耐心的環節。胎體制作完成后,便要上漆。古代漆器使用的是取自漆樹的天然大漆,首先要用瓦灰和大漆和成膩子,手工刷上胎體,陰干后打磨,再將大漆一層一層刷上去,每刷一次,要陰干一次,打磨一次,循環往復。其中的陰干環節,需要將溫度、濕度控制在最佳水平,不同的季節,陰干的速度有長有短,因此匠人必須因時因地有所調整。

  “精品漆器要刷六七十道漆,這樣的漆器才富有光澤感,也不容易掉漆、崩漆,而且越摸越亮!”鄒傳志說,許多學生剛接觸大漆時,會皮膚紅腫、發痒,自己也是在經歷很多次的過敏麻痒之后,身體才逐漸適應。

  彩繪則彰顯了楚文化的獨特風格。楚式漆器花紋圖案精美,內容廣泛,色彩以黑、紅、金為主。“彩繪之難,不是做到形似,而是做到神似。”愛好美術的鄒傳志不僅愛臨摹,愛觀察,更愛泡在博物館、圖書堆裡,從厚重的楚文化中汲取營養。

  2015年,鄒傳志開始琢磨古為今用,創造帶有個人特色的漆藝作品。筆筒、茶具、飾品、文房四寶……鄒傳志將傳統的髹漆技藝與現代人的生活用品結合起來,比如以王羲之《蘭亭序》為靈感的茶具套裝“曲水流觴”,以黑紅為主色,器蓋陰刻出彎曲的流水,器壁摹畫了楚文物上著名的“車馬出行圖”,這一作品入選“湖北十大創意禮品”榜單。

  “在創新中傳承,非遺才能活起來,融入現代人的生活。”鄒傳志說,“今后,我想每年都創作三到四個新作品”。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12日 06 版)

(責編:王郭驥、關喜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