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書法藝術煥發時代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中國書法藝術歷史悠久,承擔著記言錄史、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是中華民族世代守護傳承的文化瑰寶。
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中國書法家協會共同策劃的大型文化節目《中國書法大會》,將承續傳統書法藝術與展現新時代精神氣象結合起來,使書法藝術煥發時代光彩,受到觀眾喜愛。節目的熱播說明大眾對書法藝術的關注持續升溫,這也對傳承和發展書法藝術提出更高要求。如何進一步推動傳統書法融入現代生活、引領時代審美風尚?
深入挖掘經典內涵,可以更好發揮書法美育價值。千百年來,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書寫著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涌現了大批文質兼美的精品力作。研究好、展示好、傳播好這些經典作品,是提升大眾審美素養、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中國書法大會》第一季聚焦中國書法史上極具代表性的18件(組)作品,用時間跨度長達3000年的書法作品串聯起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展示書法之道,傳播漢字之美。節目既發揮了文字歷史教育功能,也擔負起書法審美普及的重任。每期特邀的兩位書法嘉賓、一位文化嘉賓,從知識和審美普及兩方面展開講解,力求深入淺出、啟智增慧,使觀眾更易理解和體悟書法之美。
近些年,中國書法家協會還和各地合作,圍繞博物館藏、經典典籍、書法遺存,舉辦了許多精彩紛呈的專題展覽和藝術考察活動,使展廳成為書法美育的“第二課堂”,讓古代書法成為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的橋梁。比如,去年在湖北省博物館舉辦的“尚意千載——宋代書法主題展”上,傳世法帖齊聚一堂,為觀眾奉上一場文化盛宴﹔今年舉辦的“簡牘的世界:湖北先秦與秦漢簡牘考察”活動,以創新思維闡釋文化傳統,為推進新時代書法主題性創作提供有益借鑒。借助電視、網絡、展廳等平台,尋找書法與大眾之間新的情感連接點、心靈交匯點,已成為書法文化傳播新的著力點。從凝練厚重的紀錄片、豐富多彩的展覽到新穎活潑的電視節目,經典書法作品的風採在展櫃裡、熒屏間閃耀,並通過通俗易懂的解讀,喚起大眾對書法藝術的向往與追尋。
在傳承中創新轉化,讓書法深度融入現代生活。中國書法人文底蘊深厚,一字一詞見文化,一點一畫現法度。盡管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鍵盤輸入正在代替筆墨書寫,但書法依然通過其他形式傳遞著文化藝術之美。譬如,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共同指導,中國書法家協會、北京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參與建設的“中華精品字庫工程”,將中國歷代書法名家的代表作品開發成計算機字庫,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應用。字庫中的字體設計強調在保留書法家藝術風格的基礎上體現其神韻。像“王羲之行書”字體庫設計,以《聖教序》為主要藍本,並收集所有王羲之存世碑帖中的各種行書字形作參照,使字體設計充分體現王羲之行筆的瀟洒飄逸、遒美清秀。經過匠心設計的字體,不僅維護了漢字書寫的規范性,更有利於引導大眾審美,進一步增進歷史文化認同。為規范漢字書寫,《中國書法大會》節目字幕便使用了“中華精品字庫工程”中的書法字體,並力求精准使用、獨具匠心,在保証字幕基本識讀功能的同時,推動文字書寫審美“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伴隨人們對書法藝術的關注度日益提升,傳統書法元素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例如,一些博物館、美術館依托館藏碑帖精品,推出抱枕、文件夾、帆布袋等文創產品,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能夠感受書法之美。還有一些年輕設計師從書法藝術中汲取養分,結合時代審美風尚,創新設計出當代年輕人喜愛的飾品、擺件等。傳統與潮流的融匯,不僅讓書法藝術綻放新光彩,也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綜合運用多元手段,讓書法之美深入人心。筆墨當隨時代,書法藝術的傳播同樣需要與時俱進。利用先進科技手段賦能書法藝術傳播,既可使書法作品兼具專業性與趣味性,又能更加生動直接地展示中華美學精神。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新華社與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制作的融媒體產品《古詩今畫 “雲”賞新時代勞動之美》,通過H5形式構建“雲展廳”,展出勞動題材書法作品和攝影圖片,禮贊新時代勞動者。跨界融合是書法藝術實現更廣泛傳播與普及的有效手段。《中國書法大會》尤其注重綜合運用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和科技手段,生動再現存於甲骨、青銅、碑帖、簡牘等文物上的書法文字,使這些或古朴稚拙,或剛健厚重,或雅逸洒脫的漢字,瞬間“活”了起來。書法的旺盛生命力源於傳統、源於時代,也源於人民。以人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書法文化,充分調動大眾參與熱情,才能為書法藝術發展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多元手段創新展示書法之美,讓書法所蘊含的中國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書法工作者大有可為。
(作者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23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