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連心六十載 三千多名湖北醫護接力援非
“不畏艱苦,甘於奉獻,無私奉獻,救死扶傷……我們將銘記使命,不負重托,為增進中國和阿爾及利亞人民友誼、為建設中非共同體、為促進世界和平作出積極貢獻!”8月28日,81位即將出征的中國(湖北)第28批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隊員面對飄揚的國旗庄嚴宣誓。他們剛剛結束了五個月的集中培訓,即將執行為期兩年的援外醫療任務。
今年,是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也是湖北向阿爾及利亞派遣援外醫療隊60周年。60年來,湖北累計向阿爾及利亞和萊索托兩個國家派出援外醫療隊員3706人次,派遣人數居全國之首,搶救危重病人20余萬人次,為受援國培訓醫護人員1.8余萬人次。一代代醫療隊員接棒相傳,救死扶傷,用青春和汗水譜寫著跨越國界的生命贊歌。
“得了治不好的病,就找中國醫生”
1963年4月,應阿爾及利亞政府邀請,我國派出第一支醫療隊遠赴非洲,由此掀開了中國援外醫療的歷史篇章。
馮玲是中國(湖北)第6批援萊索托醫療隊隊長,當被問及當時非洲條件艱苦,為何毅然選擇踏上援非的征程時,她淡然卻堅定地說道:“是情懷和使命。”
“我是中國醫生,不能辜負病人的信任!”中國(湖北)第18批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隊員、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燒傷整形科主任醫師武連生創新運用“網狀植皮技術”幫助5歲的阿爾及利亞男孩恢復正常行走。
“得了治不好的病,就找中國醫生!”這是當地人民對中國醫生的高度肯定和崇高敬意。
今年89歲的中國(湖北)第11批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隊員、武漢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外科主任醫師李金榮在援阿期間開展了全非洲第一例全鼻再造手術,讓曾經沒有鼻子的阿國女孩菲露茲重新擁有了一個漂亮自然的鼻子。
一次次真心赴救,一個個“醫學奇跡”,擦亮了“中國醫療隊”這塊“金字招牌”。
“醫生的職責不允許我放棄”
一批又一批荊楚醫務工作者遠赴重洋,在異國他鄉克服重重困難,生動詮釋中國醫者敬佑生命、濟世救人的錚錚誓言。
“醫生的職責不允許我放棄。我相信所有援外的醫生,在那樣的情況下,都會做出和我一樣的選擇。”因為工作兩次遭遇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后又不幸確診了乳腺癌,中國(湖北)第8批援萊索托醫療隊隊員、襄陽市保康縣人民醫院婦產科樂衡秀毅然選擇留在了異鄉,完成自己的使命。
“李秀華,我的孩子就叫這個名字,我一定要讓我的孩子記住,是這個名字的中國人救了她的命。”一位阿拉伯產婦隨時有生命危險,好在經過及時搶救最終母子平安。這位母親為了表達感謝,給自己的孩子取了和主治醫生一樣的名字,這個醫生就是中國(湖北)第22批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隊員、三峽大學附屬仁和醫院婦產科李秀華。
“非洲的飲食習慣,常年隻吃洋蔥土豆,但是中國隊員愛吃綠葉蔬菜,幾乎很難買到,隻能自己動手。”中國(湖北)第22批、第23批、第24批援阿爾及利亞醫療隊隊員,原十堰市太和醫院武當山院區麻醉科朱丹均不僅讓中國的種子在非洲大地開花結果,更將中國醫療隊不畏艱苦、甘於奉獻的精神,在山海之外發揚光大。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上世紀60年代,中國傳統針灸療法被帶到了阿爾及利亞,從此,中醫的火種在非洲大地生根發芽、遍地開花。當地人民將針灸稱為“利白拉”,翻譯過來就是“中國神針”的意思。
湖北省中醫院針灸科醫生周仲瑜和胡鋒將60年來的中非“針情”娓娓道來,“我們的前輩手捻銀針,用神奇的療效贏得了阿爾及利亞人民的信任。從此,‘中國神針’的美名在北非大地傳播開來。”
從“解近渴”到“紓遠慮”,2023年6月,針灸傳統技術“齊刺法示范推廣基地”在中醫中心本·阿克隆醫院挂牌。周仲瑜和胡鋒將再次踏上北非大地,他們說:“我們努力做到在‘授人以魚’的同時‘授人以漁’,真正為阿爾及利亞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讓阿國的醫生也能用針灸技術服務於當地百姓。”
一根根銀針西行,為數十萬非洲人民通經絡、釋病痛,成為中非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一張獨特名片。
從第一批到即將出征的第28批隊員,一個個堅定的身影,在櫛風沐雨中勇毅前行﹔一聲聲鏗鏘的承諾,在匡時濟世中勇擔使命。(張沛、王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