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武漢: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記者 王郭驥 張沛
2023年10月10日17:54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武漢新洲區漲渡湖“水上森林”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游玩。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武漢新洲區漲渡湖“水上森林”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游玩。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10月8日舉行的武漢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武漢,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2022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0.5%,PM2.5年平均濃度較2018年下降23.9%,劣Ⅴ類湖泊全面“清零”……近年來,武漢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守住生態安全底線

武漢市新洲區漲渡湖是一塊會呼吸的“綠肺”,一大片池杉“破水而出”,“水上森林”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游玩打卡。在“碧水保衛戰”中,新洲區圍繞外源截污、內修生態、長效管護3個方面,對漲渡湖的入湖港渠進行清淤整治,湖泊周邊魚池尾水生態治理,完成生態修復水草種植近1000畝,生態補水4000多萬立方米。

江城武漢,165條河流縱橫交錯,166個湖泊星羅棋布。越來越多的河湖歷經“治污、綠化、美化、親民”,水體和水生態得到修復。

武漢自2018年起,在全國率先推出官方河湖長、民間河湖長、數據河湖長“三長聯動”制度,向社會公開聘請民間河湖長,參與河湖管理。如今,武漢市民間河湖長和河湖志願者突破了5000人。

由湖到江,武漢牢牢守住生態安全底線。始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全面排查長江入河排污口1847個,88家沿江化工企業實現“關改搬轉”。精准、科學、依法治污,換來的是水清岸綠。長江武漢段水質已穩定保持Ⅱ類,為20年來最優﹔長江漢江騰退岸線47公裡,復綠岸線788萬余平方米。

武漢都市圈的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工作也在加速推進中。2020年6月,武漢市新洲區與黃岡市團風縣簽訂道觀河生態補償協議﹔2023年1月,武漢與孝感、隨州簽訂府澴河生態補償協議。武漢市還與咸寧、鄂州、孝感、隨州等簽訂聯防聯控協議,統籌推動梁子湖、府澴河、倒水、灄水等流域的綜合治理。

今年6月1日,位於通順河下游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代表武漢市將300萬元生態補償金交給上游的仙桃市,這是湖北省首筆到位的長江一級支流跨市生態補償資金。

探索固體廢棄物治理新模式

7月28日,一輛危廢轉運車駛入東湖高新區武漢高科醫療器械制造園,停在4號樓貨運電梯前,四名員工乘坐電梯來到一家藥企的危廢暫存間與該企業安環部負責人進行危險廢物的交接、收集、轉運工作。此次共計轉運危廢品890公斤。據了解,該企業是5月剛在園區成立的制藥企業,生產線剛開通一條,產生的危廢種類卻多達十幾項。

產廢量不高、單類型小量、種類繁多、處置成本高等問題一直是不少小微企業危險廢物處置的通病,此前,分散的訂單少有回收企業接手。為打通危廢管理“最后一公裡”,東湖高新區在武漢率先開展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試點項目,建設小微企業危廢集運中心,實現聚集小散、化零為整,一舉改變小微產廢企業“自尋出路、分別轉運”的傳統路徑。

2022年4月,武漢市成功申報獲得國家第二批“無廢城市”建設資格,隨后印發“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探索超大城市固體廢棄物治理新模式。

在“無廢城市”建設中,武漢積極推進尾礦減排和綜合利用,近五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均達到90%以上,尾礦實現零排放,鋼渣、氧化鐵皮、含鐵塵泥等冶金渣綜合利用率提升至100%,粉煤灰、脫硫石膏綜合利用率穩定在100%。全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1.1萬噸/天,現已實現全市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4.99%、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5.89%。

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治本之策,武漢推動鋼鐵、石化等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增效。數據顯示,武鋼有限2022年噸鋼綜合能耗比2020年下降5.73%,中韓石化萬元產值能耗下降8%。

武漢通過“加新、控煤、穩油、增氣”優化能源結構,大力推進煤炭減量替代,積極發展光伏、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實現各類能源互補互濟和協調優化。2022年,全市煤炭消費總量2295萬噸,比2020年減少105萬噸,下降2.8個百分點﹔截至2023年8月,清潔能源裝機總容量達到104.17萬千瓦,比2020年底增長132.8%。

發展“綠”經濟的同時,武漢打造“點綠成金”新名片。10月8日,9家參與亞運會碳配額捐贈的重點排放單位在武漢獲得碳配額自願注銷証書。

2021年5月,全國碳排放權登記結算(武漢)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碳登”)落戶武漢武昌。“中碳登”自成立以來高質量完成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建設任務,支撐了全國碳市場順利啟動,與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緊密合作,在碳金融、碳普惠、氣候投融資試點等領域開展協同創新,支持推動地方碳市場創新發展。

截至2023年9月28日,通過提供自願注銷服務,“中碳登”累計幫助全國范圍內20余場大型活動實現碳中和,累計自願注銷配額量達到87989噸。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武漢發展以碳金融為代表的雙碳產業,引進33家頭部企業,100多家涉碳服務企業、機構落戶,參與組建15億元武漢碳達峰基金,收集一批雙碳重點項目,總投資459.32億元。

(責編:肖璐欣、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武漢: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武漢新洲區漲渡湖“水上森林”吸引不少游客前來游玩。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10月8日舉行的武漢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武漢,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