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最高可產50枚火箭,構建起星、箭、雲和航天材料齊聚的產業主鏈
武漢商業航天飛向更廣空間(經濟聚焦)
核心閱讀
搶抓商業航天發展機遇,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加速對接引進相關企業,做大做強航天產業鏈……位於湖北武漢新洲區的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經過5年發展,構建起星、箭、雲和航天材料齊聚的產業主鏈,未來將打造更多商業航天應用場景,構建良好的商業航天產業生態。
“點火!”隨著指揮員響亮的發射口令下達,發射塔周圍白煙騰起。近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拖著長長的煙柱一飛沖天。幾十分鐘后,這枚產自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的火箭,以“一箭五星”方式將和德三號A—E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快舟系列火箭是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快舟火箭產業園自主研發的固體運載火箭,第一批產自該產業園的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於2021年下線。“我們的快舟系列火箭已成功發射20多次,將40多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航天科工火箭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鑫介紹。
作為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基地,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自2017年啟動建設以來,已經實現最高年產50枚火箭的能力,構建起星、箭、雲和航天材料齊聚的產業主鏈。如今,當地商業航天產業正“飛”向更廣闊的空間。
搶抓發展機遇
提供專班服務
沿著武漢市新洲區星谷大道向東而行,火箭產業園、衛星產業園、行雲衛星科技園、航天產業港等產業園分列於公路兩旁。很難想象,6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人煙稀少的荒地。
“由於位置偏遠,原先區裡要招引優質企業到這裡落地並不容易。”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新洲區工作專班負責人羅高峰回憶。
2014年11月,《國務院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我國商業航天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當時,坐落於武漢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也看到了商業航天的未來,正准備投入其中。“了解到三江集團的這一想法后,我們立即成立了工作專班,為企業在商業航天的基地建設、企業引進、人才招聘等方面做好服務。”新洲區科學技術和經濟信息化局副局長王金霞介紹。
“武漢是九省通衢,水陸交通便利,在這裡打造航天產業,不僅便於運輸航天產品,還可以輻射全國,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發展。”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更重要的是,武漢人才眾多、工業基礎雄厚,能滿足商業航天發展的多重需求。”
2017年,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決定與湖北省政府攜手,建設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落子新洲區臨江腹地雙柳街道。
“區裡從一開始就充分做好基地的總體規劃,布局了東部產業核心區、中部商務中心區、西部產業配套區、北部生態創新區四大板塊,按照智慧園區標准對基地全域新建基礎設施進行了設計。”羅高峰介紹。
與此同時,新洲區還從各個職能部門抽調精干力量,成立航天專班,專門為基地的各項發展服務。“當時我們幾乎全年無休,衣食住行基本在基地解決。”羅高峰說,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2022年,一個8平方公裡的航天產城融合示范區基本成形。
解決企業痛點
完善產業配套
在衛星產業園內,穿戴好白色工作服和帽子,除塵后便可進入我國首條智能化衛星生產線:10米高的立體衛星零部件庫上,擺滿了數十顆衛星制造所需要的零部件。出庫、裝配、總裝、測試……整個生產流程基本實現智能化。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空間工程總體部武漢智能制造中心副主任劉峰介紹,生產線實現了衛星的柔性智能生產,既能研制生產單顆衛星,又能滿足規模化定制生產的需求。
近年來,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新洲區多方面的支持。“為了支持基地航天企業發展,我們創設了‘無証明’城區,企業隻需填寫告知承諾書,即可獲得相關經營許可証。”羅高峰說,航天專班也會專門針對企業的痛點,提供個性化的“專用環境”,如“飛地”招聘等。
招聘人才難,曾是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面臨的一大難題。由於公司離主城區較遠,很多年輕人才不願意到該公司工作。
當時,新洲區為了吸引優質企業來航天產業基地,在武漢光谷租了一個1000平方米的場地,供該公司設計人才辦公。王金霞說,除了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對於有意向入駐航天產業基地的優秀企業,在人才方面如有“飛地”招聘和使用需求,區裡會主動與企業協商,為對方需要遠程辦公的人才提供場地。
緊扣航天產業鏈,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做大做強航天制造業、航天服務業和航天配套產業。“基地吸引了商業航天、新材料、數據應用等領域的17個產業項目落地,累計完成投資近200億元。”羅高峰說,航天專班還制訂了《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2023年—2025年發展計劃》,基地未來將以商業航天產業為主導,最終建成航天產業聚集區。
探索應用場景
拓展商業模式
近兩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涂裝有各類品牌元素的快舟一號甲固體運載火箭一飛沖天,時不時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我們一方面通過提供衛星發射服務獲得主要收益,另一方面為企業提供定制化的周邊服務,獲得額外收益,提升了商業火箭的整體效益。”劉鑫說,他們目前已經與10余家企業進行了品牌合作。
除了在衛星和火箭上“做文章”,在長長的航天產業鏈上,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也在不斷探索更多航天技術應用場景,拓展商業航天的發展模式。
在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測運控中心,千裡之外的中歐班列集裝箱地理位置、開閉狀態以及倉內溫濕度等信息,均實時顯示在中心的大屏幕上。“我們2020年成功發射兩顆通信衛星,在組網形成星座后,可消除海洋、極地、森林、荒漠等地面網絡信號無法觸及區域的通信痛點。”航天行雲科技有限公司測運控中心部長皮本杰說,這一應用正是遙感衛星、衛星互聯網和航天技術在環境監測、智慧出行、應急通信等領域交叉后誕生的商業航天發展模式。
“為了做好商業航天產業強鏈、補鏈、延鏈,我們採用多種方式加速對接和引進。”王金霞介紹,今年以來,國內多家知名企業已與新洲區政府簽約逾百億元,共同打造不同的商業航天應用場景。
《湖北省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要面向微小衛星提供廉價快速、響應靈活的商業航天發射服務,帶動相關產業聚集發展。“下一步,我們還將構建良好的商業航天產業生態,加強龍頭企業培育,發揮龍頭企業帶動效應。”王金霞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13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