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陂:智慧農業賦能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在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在科技的助力下,傳統農業與現代技術深度融合,正加速譜寫智慧農業發展的新篇章,為武漢農業強市、湖北農業強省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智慧農業帶領群眾致富
“我們種植大棚經營以育苗、供苗、技術指導和果蔬銷售為主,全部為電氣化大棚生產,生產效益一直都很好。”走進明卉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智能農業基地,一排排健壯整齊的小番茄長勢喜人,基地負責人易心慧高興地表示。
易心慧的基地位於黃陂區李家集街,是一家集生態養殖、果樹種植於一體的現代農業基地。近年來,基地不斷探索打造智慧農業產業園,採用智能物聯、智慧大棚與智慧加工系統,基地經濟效益持續提高,成為帶領當地群眾致富的支柱產業。
在基地內,700多畝農庄的一草一木,幾乎都在攝像頭的覆蓋范圍。攝像頭拍攝的高清畫面實時傳輸到手機上,通過智慧農業物聯網平台,可以遠程監測土壤和水質,利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對苗木進行精准施肥。
智能雞舍採用全封閉式、智能化操作,飼養員不用進入雞舍,便能通過監控對雞舍內的情況了如指掌,還可以通過物聯網遠程控制雞舍開門、關門、喂食、喂水,雞蛋也由雞舍內的智能化集蛋器進行自動分揀,雞糞會由微生物發酵床自然分解。
應用一系列現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手段,智慧農業真正成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的一種新型農業模式。
農機設備裝上“智慧大腦”
近年來,武漢市大力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北斗技術應用到田間地頭,讓農業生產自動化、智能化變成現實。截至目前武漢市裝有北斗終端的農機有近3000台。
在永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智慧農場裡,除了有能夠自助“耕”“種”“管”“收”的農機設備,每個田塊也都被單獨編碼上了“戶口”,工作人員可通過進出水閥、液位計、氣象監測儀等田間設施,對農業生產進行全天候的數字管理。
“最新啟用的多光譜無人機還能對水稻生長情況進行視覺‘體檢’,並將數據實時回傳給數字系統,數據分析后可以針對性地進行病虫害防治。”合作社負責人胡丹說,“去年啟用的新款農用無人機,能夠自動識別地塊邊界與障礙物,快速規劃航線,實現精准施肥和打藥。”
2021年起,在黃陂區農業部門的支持下,武漢永旺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對包括插秧機、旋耕機、播種機、農用無人機、糧食烘干機等在內的70多套農機進行了技術改造,這些智能農機設備可以自助進行耕作、播種、管理和收割等農業生產活動,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據測算,原本需要一頭牛耕作2到3天的土地,現在隻需要半小時就能完成。
從“靠天吃飯”轉為“靠科技”
近年來,黃陂區以科技為引擎,全面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為更好服務糧油生產,今年,黃陂區已支持安裝約250台北斗農用智能監測終端,農戶可依托衛星遙感技術、農業大數據和信息系統,實現遠程農場管理、衛星遙感巡田、2小時精准氣象播報、病虫害預警、關鍵農事提醒等,為豐產豐收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
截至目前黃陂區已建成以稻香、花香、茶香、果香為主導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市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65家,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61億元,連續多年穩居全市第一。
未來,隨著政策的不斷加持和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應用,黃陂區將持續夯實農業強區地位,扛牢鄉村振興使命,加快普及智慧農業,讓種田從傳統的“靠天吃飯”真正轉向“靠科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