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營造以人為本的公共文體空間
光谷國際網球中心。高新宣攝
“還城以綠,打造光谷新的城市客廳”。2024年元旦的第一縷陽光洒在武漢光谷文化中心剛封頂的建筑上,熠熠生輝。不久的將來,這裡將成為多元化文化活動的新平台、高質量文化服務的新引擎。
讓公共文體空間有溫度,讓人在城市綠色棲居,讓大城拔節生長……這是武漢高質量打造公共文體空間的縮影,讓更多武漢市民在家門口享受“詩和遠方”。
“四葉草”構造全齡友好的文化建筑群
塑造文體空間,最終落腳點歸根結底是“人”。在一個個公共文體空間中,處處讓人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這就是設計的魅力和目的。
2023年12月28日,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光谷文化中心首棟建筑——青少年活動中心主體結構全面封頂。
正在建設的武漢光谷文化中心。張璨龍攝
“不同於以前單體類的文化建筑,這個項目我們構造了一個文化建筑群,將兒童、青年、老年等不同人群,所需求的各種文化設施集中在一起,實現全齡友好、開放共享。”中信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簡稱中信設計)作為項目總承包單位,該院黨委委員、總建筑師高安亭介紹。
青少年活動中心是該建筑集群中的“一片葉子”,整個項目設計概念源於“四葉草”,四個葉片分別是圖書館和美術館、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大學和文化館、國際交流中心,打造“多館合一”的開放式文化街區。
高安亭介紹,四個葉片中的場館強調集約歸並、泛化重組,強化功能的滲透與連接,立體分層的功能組合實現復合高效利用,避免重復建設,整合建筑群落,打造“低區大聚落、高區小組團”,創造高效集約、分合有序、有機復合的文化綜合體,通過建筑與景觀一體化打造、山體修復和生態復綠,整體塑造“多元、高效、智慧、綠色”的“文化藝術主題公園”。
“設計還植入TOD理念,實現城市多向連接,建筑地下室部分直接與軌道交通11號線接駁,串聯地下各場館的使用功能,無縫接駁架空平台,使人們能更加便捷地到達各場館。”高安亭表示,建筑地下空間與城市道路的銜接通過東側內部道路的立體分層實現,這樣的立體分流和復合化處理,大大提高交通組織效率,減少城市道路的交通壓力。
目前,該項目正在全力推進上部主體結構施工,圖書館和美術館、老年大學和文化館正在開展屋面結構層施工,國際交流中心正在推進四層鋼結構安裝。建設方表示,將加快推進,確保項目如期完工,將光谷文化中心打造成武漢城市名片。
市場主體建設大型文體空間最高可獎勵500萬元,舉辦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文體活動,最高可獎勵500萬元……2024年1月1日起,武漢市東湖高新區出台的《關於推進文化體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實施,以吸引社會多方力量多方參與,推動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
編織運動空間的更多“打開方式”
健身去哪兒?每個人都希望能在離家最近的地方“動起來”,體育設施是全民健身的基礎保障。大量體育場館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成為城市地標性建筑。
“運動場館要后期運營得好,離不開在設計之初考慮好賽后利用的問題。”中信設計首席總建筑師陸曉明介紹,以光谷國際網球中心為例,它是武漢國際網球公開賽賽事中心場館,曾舉辦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網球比賽。
“場館建設之初,地形上有高差,我們沒有整體推平,而是利用高低起伏的地形,順應自然而建設,既節約了造價,又讓場館環境跟公園一樣。”陸曉明介紹,網球館有“旋風球場”之名,觀眾環廳採用索網穿孔鋁板裝飾體系,營造從室外到觀眾環廳,再到比賽大廳由鬧到靜的空間層次﹔建筑造型、結構體系、幕牆系統、泛光照明、遮陽系統五位一體,為觀眾環廳提供了無柱的空間體驗,建筑也更顯得晶瑩剔透﹔開合屋蓋賦予建筑更多的功能內涵,滿足體育建筑多元化及復合功能的實現。
每逢周末,家住東西湖吳家山街的楊爽就會前往武漢五環體育中心游泳館游泳,孩子則在旁邊的籃球館練籃球。
東西湖五環體育中心。受訪者供圖
2019年,作為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主賽場的武漢五環體育中心拔地而起,解決了武漢市東西湖區一直沒有大型體育場館的尷尬。中信設計總工程師李治介紹,體育場非對稱蓬蓋採用“非對稱大跨度索承空間結構”,在國際、國內均屬首次,實現了建筑造型輕盈美觀的效果,結構便於工業化制造裝配,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體育場內空間開闊,視野無遮擋,觀賽效果佳。
“除對市民免費開放全民健身活動外,武漢五環體育中心還通過舉辦中甲等大型比賽、演唱會等,滿足市民在家門口欣賞高水平賽事和演出的需求。”東西湖區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場館周邊還配有兒童娛樂設施、休憩驛站等,滿足全齡段鍛煉休閑需求。
2023年以來,湖北省出台相關文件,將“十四五”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由2.6平方米提升至3.0平方米。這些建成的體育公園、健身場館等惠民工程,極大地提升了廣大群眾運動健身的體驗感和幸福感。同時高質量開展了多層次、多領域、特色化體育活動,點燃了群眾健身熱情,推動全民健身活動蓬勃發展。
從湖北省博物館新館、辛亥革命博物院南區、湖北省圖書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武漢美術館(琴台館),再到武漢客廳、武漢體育中心……一個個文體空間拔節生長,每個項目無一不是體現著武漢在文體空間建設中踐行以人為本,“讓人們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