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伴 童年更美好
吉林琿春市第一實驗小學春蕾女童合唱團的孩子正在交流。 |
上圖:江西興國縣蕭華紅軍小學小紅星合唱團正在練習。 |
“孩子們成長得更好,是我們最大的心願。”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最溫柔的牽挂。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音樂凝結著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它不僅是聲音的藝術,更是溫暖心靈的燦爛陽光。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聆聽孩子們的歌聲,感受他們的純真與活力。
——編 者
吉林琿春市第一實驗小學春蕾女童合唱團——
“同學們感受愛,也懂得給予愛”
本報記者 劉以晴
午飯后,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第一實驗小學,琴聲伴著清脆的童音從音樂教室飄出。學校的春蕾女童合唱團正在訓練,學生們身著校服,分高低音部整齊站立,身體隨著音樂左右擺動。
“剛才這一遍唱得真好,現在跟老師回憶一下,咱們唱高音時要怎麼做?”合唱團的聲樂教師田尚提問。
“張大嘴,肚子裡的氣往上提。”站在前排的安敏芝大聲回答。接著,學生們直直身,提提氣,再次開始練習。
琿春市第一實驗小學春蕾女童合唱團成立於2005年,現有學生成員50名。二年級的安敏芝去年加入合唱團。談起音樂,安敏芝分外自豪,“我常被人夸歌唱得好。”
為了提升成員的音樂素養,合唱團聯合琿春市文化館、延邊大學,邀請校外音樂教師指導合唱團的孩子們區分聲部、矯正音准、正確發聲。近幾年,除了民族歌曲外,合唱團的練習曲目還增加了紅色歌曲,並與學校器樂、舞蹈等社團開展聯合訓練,豐富歌曲的表現形式。
春蕾女童合唱團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合唱團負責人鄭玉雪發現,很多孩子其實並不缺乏物質條件,但是因為父母在外工作、陪伴較少,難免孤單。
如何通過音樂教育,更好滿足孩子們的精神需求?
日常訓練時,老師們會“見縫插針”,和學生們聊聊近況、談談心。趕上假期,考慮到很多父母會帶孩子出去游玩,為了不讓留守孩子心裡有落差,老師們經常主動放棄休息,來到學校,對願意參加練習的學生進行輔導。“最重要的是將心比心,關注孩子們到底需要什麼。”田尚說。
在教室的一角,五年級學生尹美輕聲給安敏芝做著示范:“唱到‘閃閃’兩個字時,語氣可以再高昂一點。”日常訓練中,尹美和其他高年級學生總是自發照顧那些低年級的同學。“在合唱團裡我不孤單,我有很多‘姐姐朋友’。”安敏芝告訴記者。
“合唱團,不單是豐富課余生活,也成為同齡人相聚的場所。在這裡,同學們感受愛,也懂得給予愛。”鄭玉雪說。
江西興國縣蕭華紅軍小學小紅星合唱團——
“我們唱的紅歌新穎又好聽”
本報記者 楊顏菲
聚光燈下,孩子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音樂聲一響,稚嫩而堅定的歌聲回蕩在表演現場:“紅旗飄,軍號響。戰馬吼,歌聲亮。鐵流兩萬五千裡,紅軍威名天下揚……”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中小學藝術節上,蕭華紅軍小學小紅星合唱團正在表演《長征組歌·大會師》。
“燈光亮起來后,看到觀眾們專注的表情,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次表演的機會。”表演結束后,小紅星合唱團成員李思琦說:“我想把歌聲裡的溫暖和力量傳遞給更多人。”
如今,看到表演自如的李思琦,讓人很難想象她首次登台時的拘謹,“因為過於緊張,差點沒唱完整首曲子”。變化來自音樂教師的認真指導:不僅教授唱歌技巧,還講述歌曲的創作背景,讓合唱團成員感受歌曲蘊含的不屈不撓、英勇奮戰的精神。
2008年,學校組建了小紅星合唱團,並創新編排了童聲合唱版《長征組歌》。每周一、四下午5點,是合唱團雷打不動的訓練時間,音樂教師鐘源興會准點來到音樂排練室,為同學們輔導歌唱技巧。
“把握好分練與合排,注重曲子完整度練習,以唱為主,以演為輔,在音准、音色和節奏中不斷磨合,通過反復排練實現高低聲部的和諧統一,讓合唱的魅力隨著樂音‘流淌’進孩子們的心靈。”鐘源興說。
在鐘源興看來,校園合唱團要展現學生青春活潑的個性特點。“為此,我們將具有當地特色的興國山歌引入合唱,並融入興國方言作為和聲﹔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演出需要,靈活運用道具,變換隊列造型,並加上舞蹈語匯對曲目更新編排,讓合唱表演更加立體豐富。”鐘源興說。
翻看蕭華紅軍小學編印的“紅星閃閃”音樂校本課程:《蘇區干部好作風》《紅星閃閃》《我親愛的祖國》……一首首融入興國元素的紅歌、愛國歌曲等合唱曲目令人眼前一亮。
大家都夸,“我們唱的紅歌新穎又好聽!”李思琦開心地說。
如今,小紅星合唱團累計培養了數千名小紅星歌手、累計表演100多場,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合唱團。
河南商丘市特殊教育學校苔花合唱團——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本報記者 畢京津
“觸摸你的微笑,我好像看到了光明。握著你溫暖的手,我心裡充滿了溫馨……”這首《愛是我的眼睛》是張欣怡、張欣亞最喜歡的一首歌。聽著姐妹倆天籟般的歌聲,人們完全想象不出她們是盲童。
張欣怡、張欣亞,這對雙胞胎姐妹是河南省商丘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同時也是學校苔花合唱團的成員。苔花合唱團憑借《愛是我的眼睛》這首歌,站上了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合唱節的舞台,並獲得了童聲組的金獎。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是合唱團名字的由來,也寄寓著對這群孩子在舞台上勇敢展現才華、揮洒天賦的希望。
“音樂是打開心靈的一把鑰匙。”潘家賀是商丘市特殊教育學校的音樂教師,負責輔導苔花合唱團。談及音樂教育,潘家賀說:“合唱團的孩子們都是盲童,不少人內心敏感脆弱,音樂就是讓他們陽光、自信、樂觀起來的那把鑰匙。”
14歲的劉夢瑤是一名留守兒童,加入合唱團的時候才7歲,過去從來沒有出過遠門。通過參加幾十次大型合唱比賽演出,劉夢瑤現在不但能夠大大方方與人交流,人也變得開朗活潑。
由於盲童的音樂教學與常規教學有很大區別,潘家賀採取觸摸式教學方法,讓他們用手代替眼睛去感受他的發聲方法。“有時,一首歌需要重復教上百遍,甚至上千遍,每一個字的音准、節奏、發聲技巧以及藝術感染力,我都會要求孩子們去准確表達。”潘家賀說,“每次下課后,我的衣服都是臟臟的,但是看到孩子們一點一滴的進步,我就很高興。”
付出終會迎來收獲。從2014年成立至今,潘家賀帶著合唱團先后獲得2023年勃拉姆斯國際冬季合唱節金獎等50多項榮譽。
“如果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得有一桶水,這意味著老師要在持續的學習、實踐中積累教學經驗。”潘家賀說,“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更多孩子‘看見’更多希望,熱愛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湖北宣恩縣博雅實驗學校土家娃合唱團——
“在心裡種下了更多美好的夢想”
本報記者 吳 君
下午4點,陽光照進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博雅實驗學校小學部的音樂教室,30多名學生穿著校服,戴著紅領巾,捧著音樂筆記本,端坐在椅子上。
講台上,隨著廖光新的雙手向前一打開,學生們齊刷刷地唱了起來。“今天天氣好,去找嘎嘎(外婆)嘍……”稚嫩而清脆的聲音瞬間充滿整個教室,透過窗戶傳向遠處的大山。
“這是我自己創作的土家族風格歌曲《找嘎嘎》。遇到一些重大節日,合唱團的孩子們都喜歡唱這首歌。”廖光新說。
廖光新是博雅實驗學校小學部的語文老師,也是這所學校土家娃合唱團的負責人。廖光新剛來到這所學校時,便發現“有近一半的學生是留守兒童”。為了給這些留守兒童更多溫暖,2016年,愛好音樂的廖光新就組織了部分留守兒童、貧困生,成立了土家娃合唱團。
起初,因為沒有專業的音樂老師,一些家長擔心加入合唱團影響孩子學習,對這個新成立的合唱團有過猶豫。“我當時也有些忐忑,但一想到為了孩子們,便義無反顧。”廖光新說。
無論天氣如何,每天早上6點,廖光新都會驅車50多公裡趕往學校,確保早上7點半能准時到音樂教室。“雖然很累,但看到孩子們那滿心歡喜的眼神,疲憊就立刻煙消雲散了。”廖光新說。
2018年7月,經過兩年的練習,合唱團收到了來自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合唱節的邀請函。這讓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孩子們興奮無比。“雖然隻獲得了優秀表演獎,但是孩子們第一次到北京,開闊了眼界,也在心裡種下了更多美好的夢想。”廖光新說。
“回來后,孩子們都更願意和身邊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更堅定了走出大山的決心,變得越來越自信。”廖光新說,現在隻要有機會,他就會帶著孩子們去外地比賽,讓他們通過音樂認識更廣闊的世界。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30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