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創新中國|“網絡安全俠”的“通關秘籍”

武漢大學網絡安全學院研二的學生孫銘序。人民網記者 王郭驥攝
畢業季來臨,室友都忙著打包行李,武漢大學網絡安全學院研二的學生孫銘序不急不慢。對於即將在一路之隔的浪潮武漢研發中心就職,孫銘序充滿期待。
“公司提供了拎包入住的免費宿舍,在基地實現了求學和就業的無縫鏈接。” 孫銘序口中的基地是位於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東西湖區)的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國家網安基地”)。
在這裡,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牽手”。2020年9月,兩校的網絡安全學院共同入駐國家網安基地。
華中科技大學網安基地校區公示的“分級通關排行榜”。人民網記者 周雯攝
記者從兩校共用的圖書館穿過連廊,就到了華中科技大學網安基地校區,教室外的“分級通關排行榜”吸引了採訪團的注意。
“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技術型、實戰型、創新型、創業型的網絡空間安全領域人才。”華中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院長李磊介紹,該院在全國首創分級通關人才培養模式,“就像打游戲過關一樣”,同時從教材編制、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等全方位對接相關企業。
在這裡,人才和產業“牽手”隻需要跨過一條馬路。
國家網安基地。人民網記者 王郭驥攝
得益於“無縫對接”,越來越多網安企業加速落戶。孫銘序即將入職的浪潮武漢研發中心去年12月正式運營,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投產、當年成為規模以上企業。
“既看中了網安基地的人才創新優勢,又被東西湖區高效服務企業發展的決心所打動。” 浪潮集團副總裁王大偉介紹。
同在網安基地的數字認証(武漢)公司技術總監王太軍也感觸頗深,他說,在這實現了“左手牽人才、右手牽產業”的循環鏈條。
虎符元素的大門,建筑外立面上的摩爾斯碼,地磚上隨處可見的數學公式……記者在位於網安基地的數字認証(武漢)公司看到,新樓從外觀到室內設計都充滿了密碼學的巧思。
“公司與網安基地內的武漢大學網絡安全學院建立了‘數字信任聯合實驗室’,還將與華中科技大學網絡安全學院同開一堂‘密碼實踐課’。” 王太軍表示,而公司的數據中心機房托管在離公司不遠處的中金數谷機房內,極大程度上保障了數據可靠性和專業性。
徑河之畔,網絡安全產業發展勢能涌動,技術創新筑牢產業根基。
該基地匯聚上下游企業220余家,已形成了覆蓋硬件安全、通信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的網絡安全產業鏈,“硬件—軟件—服務—應用”全生態布局不斷健全﹔重點建設武漢金銀湖實驗室、黃鶴實驗室等八大平台,聚力開展網安科技創新,以提升網絡空間安全領域原始創新能力、突破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瓶頸﹔布局建設網安基地智算中心、超算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打造網安基地信息高速公路,更好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國家網安基地。東西湖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7年多來,臨空港經開區堅持把建好用好國家網安基地作為推動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努力打造網絡安全人才高地、創新高地、產業高地。
(唐維紅、申亞欣、李源、皇甫萬裡、許崢、榮先明、周雯、郭婷婷、王郭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