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第一塊基本農田,這樣誕生

人民網記者 張沛
2024年06月26日08:00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在湖北荊州監利市周老嘴鎮,“全國基本農田保護發祥地”紀念碑立在田埂上。湊近一看,紀念碑上寫著:立碑單位是當時的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落款是2009年。

2024年6月25日,在全國土地日湖北省主題宣傳活動現場,資深土地工作者劉漢堯,講述了他與基本農田的“不解之緣”。

1988年,原荊州地區監利縣劃定了全國第一塊基本農田保護區。30多年過去了,發源於湖北的基本農田保護經驗已推向全國,“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決心也化為行動。

1988年初,劉漢堯作為監利縣國土局干部,在農村調研時發現,“工業興荊州”浪潮中,鄉鎮企業蓬勃生長,建廠“指手為界”,佔用耕地現象屢見不鮮。

“耕地減少,人口增加,而且每畝耕地糧食產量隻有300斤至500斤,長此以往,吃飯必將成為大問題。”劉漢堯說。

面對“人地矛盾”日益尖銳的嚴峻形勢,劉漢堯十分心痛,耕地保護這個想法在他心中慢慢萌發。劉漢堯認為首先要保護好高產農田,還要按照平衡的原理去保護那些基本農田。

於是,劉漢堯在《中國土地》雜志發表了《人地生態平衡構想》,這篇文章不僅是劉漢堯對耕地保護的思考,也道出了時任荊州地區土地管理局局長聶光炎和副局長徐欣心中的困惑。

文章的發表引起了多方關注,聶徐二人指派劉漢堯迅速編寫一個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向縣局黨委匯報后,劉漢堯一頭扎進了耕地保護這個探索性的工作之中,收集整理有關農業區劃工作底圖,深入基層走訪座談,從群眾中吸取智慧。

1988年2月,荊州地區起草了《一九八八年土地管理工作意見》,要求以鄉鎮為單位,像保護自然保護區、森林保護區那樣,將農田劃塊保護起來。第一條便明確指出:“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保護耕地,將耕地淨減面積控制在最低限度內,鞏固農業基礎。縣(市)、鄉(鎮)、村、組要分別劃定農田保護區,特別是要劃定生產糧棉作物農田保護區。”

同年3月,原荊州地區行署和監利縣人民政府研究決定在周老嘴鎮進行試點,劃定了全國第一塊基本農田區,劃定3個保護區,涉及愛華村、魯橋村等17個行政村,共105個地塊,面積37792畝,佔當地耕地面積的92.2%。保護區內原則上不許改變用途,並實行“六不准”:不准建房、不准葬墳、不准挖沙取土、不准做磚窯、不准毀田造林、不准亂挖魚池。

通過試點,建立了一套較為科學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劃定模式,開創了耕地保護先河。1988年底,荊州地區相繼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2120個,面積8.8萬公頃。

這一創新舉措很快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1989年5月25日,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區現場會在荊州召開。會后,湖北省印發了《關於開展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工作的通知》。

1991年11月,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和農業部向國務院發出了《關於在全國開展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的請示》。次年2月,國務院予以批復。至此,基本農田劃區工作在全國大面積展開。

1994年,國務院頒布了《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對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將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作為一項重要內容。

近年來,湖北牢記“國之大者”,實施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層層簽訂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狀,逐級分解下達任務,牢牢守住6925萬畝耕地和595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的紅線。

(責編:周雯、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