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卓越追光”思政大課聽科學家追光逐芯的創新故事

人民網記者 周倩文
2024年07月02日11:07 |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小字號

材料,是現代工業的基石。發展新材料,是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必然選擇,也是擺脫國外技術封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7月1日晚,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信思金,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姜德生,武漢理工大學教授李盛三位主講人登上同上一堂“卓越追光”思政大課講堂,為廣大師生和網友們講述了我國材料學科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奮斗故事。

此次思政大課由人民網、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委網信辦、湖北省教育廳、武漢理工大學主辦,在人民網“大思政課”雲平台播出,受到校內師生和廣大網友的熱烈關注。

“要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對科技工作者來說,這條道路沒有什麼捷徑可走,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耐得住艱苦。”講述過程中,武漢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信思金講述了多位科學家潛心研究、矢志追光的動人故事。

1979年,69歲的馮修吉教授在輾轉歐洲、廣東、台灣等多地后,受邀加入武漢理工大學,直到1997年去世前,馮教授一直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先后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建材行業領軍人物和骨干力量,在水泥新品種研發、水泥性能改良等領域取得多項開創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被譽為我國水泥科技事業奠基人。信思金說:“馮修吉教授努力實現科技報國夢想的故事激勵著我們無論何時、何地、何種境遇,都要胸懷家國,時刻准備著為祖國踏上征程。”

科技的每一次創新,都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注入了新的動力。

隨后,信思金書記又分別講述了改革開放初期武漢理工大學校長袁潤章教授創造性提出學科交叉融合、開展金屬和陶瓷多層次復合的故事,以及青年學者尤雅在鈉離子電池應用領域的研發實踐,張國良教授推動碳纖維國產化和產業化等諸多科技創新領域的典型事跡。

出生於1949年的姜德生院士則重點講述了他畢生研究的光纖傳感領域。

1975年,姜德生院士畢業留校,成為一名講授基礎物理的講師。從一次參與釹玻璃激光器研發的科研項目開始,他鑽心科研的想法從此被確立下來,一做就是一輩子。在隨后的漫長歲月裡,姜院士瞄准光纖傳感領域的每一個細節,創造性地研發出多款傳感設備,突破一個個“卡脖子”技術難題,形成了具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光纖傳感成套生產技術與裝備,推進了光纖傳感技術的產業化進程,成功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成了新質生產力,更讓我國光纖傳感領域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

如今,已75歲高齡的姜德生院士仍然奮斗在一線,為年輕的后輩們指引方向。他說:“我依然有一些面向未來的新目標,由於年紀原因,我也不確定自己還有沒有那麼多精力能夠把它們做出來,但隻要有一天可以動手和動腦,我就會盡力去做,盡力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

作為這堂思政大課上最年輕的講述人,武漢理工大學光纖中心教授李盛接過科研的接力棒,沿著光纖傳感領域的進一步研究、創新,不斷前行。

從2008年接手首個攻關任務起,李盛同樣確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標。十多年來,李盛和團隊成員團結協作,為橋梁、建筑的安全監測提供了大量採用光纖光柵傳感器的解決方案,如今,在武漢地鐵8號線、鄂州花湖國際機場等重要城市基礎設施上,都應用了李盛團隊研發的光纖傳感技術,有效保障了列車、飛機、跑道的運行安全。

“小小光纖用細絲將世界串聯,它見証著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執著追求,見証著國家近半個世紀的發展變遷,更承載著科技引領未來的無限可能。”李盛說。

(責編:周雯、張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卓越追光”思政大課聽科學家追光逐芯的創新故事
  材料,是現代工業的基石。發展新材料,是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必然選擇,也是擺脫國外技術封鎖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