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警服務和“叫應”聯動 筑牢汛期安全防線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湖北武漢是全國重點防洪城市,全市防汛排澇呈現雨汛同期、梅雨期長、外洪內澇、強度集中等特點。
入梅以來,武漢迎來多輪暴雨天氣。湖北氣象部門堅持優化預警服務和“叫應”聯動機制,不斷完善和提升預警能力,下好“先手棋”,為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提供堅實保障。
武漢市氣象台預報員楊海鵬和同事一起盯緊數據變化。人民網記者 周恬攝
創新驅動提升精准預報能力
7月2日上午8時,武漢市氣象台,預報員楊海鵬和同事一起,盯緊大屏幕上氣象預報預警一體化平台每張圖表和每個數據的變化。
“昨天下午,根據武漢中心氣象台的強對流落區預報,我們注意到新洲、江夏等地區的雨量,提前3小時發布了暴雨橙色預警。”武漢市氣象台台長李武階告訴記者,依托省市縣共用的氣象預報預警一體化平台,隻要動動鼠標,就可“一鍵式”發布預警信息,涵蓋短信、傳真、郵件、語音叫應、微信、微博、抖音等多渠道,從預警制作發布至用戶時間僅需3—5分鐘。
“現在使用的一體化平台已是第三代。”武漢中心氣象台副台長車欽介紹,可實現多源信息共享、智能監測報警、產品自動制作、服務一鍵分發等。暴雨、強對流天氣預警信號精確到鄉鎮,強對流預警信號提前量在1小時以上,暴雨預警信號准確率在90%以上。
近年來,湖北省氣象局積極推進氣象信息化,預報科技內涵不斷提升,准確率和精細化程度不斷提高,為防災減災搶得先機。
建成0—60天無縫隙精細化智能數字業務體系,0—2小時預報實現分鐘級滾動更新,0—10天預報空間分辨率精細到2.5公裡。更新頻次從定時向實時滾動更新轉變,預報內容從常規氣象要素向災害性天氣延伸,預報范圍從湖北省向長江流域拓展。
推進湖北省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升級改造,新建基於通信大數據預警靶向發布系統,向公眾精准靶向發送臨災預警短信。
目前,湖北省已有513個鄉鎮和縣級水利、應急部門,安裝了氣象預警信息接收終端“天氣盒”,“一張圖”實時調閱雨情、預報預警、雷達監測信息,為精准調度防汛抗災贏得主動權。
氣象預警與應急響應聯動
下雨天,武漢人最怕出門“看海”。今年梅雨期,武漢多個易漬水點備受考驗。
6月28日至29日,武漢全市普降大雨。東西湖區金銀湖街道路出現的積水,由於抽排及時,兩個小時就降下去了,沒有給居民和企業造成損失,也未影響正常通行。
“天氣預報挺准的,微信群、短信都收到了提示,排澇響應也及時。”東西湖區金銀湖街瀟湘海社區黨委書記吳莎說,“我們提前加設抽排水設備,安排人員值守,所有准備工作做在了前面。”
武漢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二級調研員李鵬介紹,本輪降雨過程中,氣象台發布暴雨橙色預警信號,意味著城市排澇III級響應同步啟動。當天,市水務局局長坐鎮市指揮部,市防指成員分管領導在崗值守,各區落實高、中、低風險易積水點“一點一策”措施……
“我們的城市排澇應急聯動工作機制與氣象部門預警發布機制保持高度一致,響應機制按照氣象部門預警來確定,做到同時預警、同時響應、同時應急。”武漢市水務局水旱災害防御處副處長王亮說。
收到暴雨預警信號,蔡甸區精准響應,形成合力,提前部署,安排了“龍吸水”2台、移動抽水泵2台,各類搶險車輛共9台、人員45人,確保了城關區域無大面積漬水,基本達到了雨停路干。
“我們在區防汛抗旱指揮部查看5分鐘一更新的全區34站點實況和雷達回波監測數據,這是城市排澇調度的重要支撐。”蔡甸區水務和湖泊局副局長吳國鬆表示。
對接行業需求提供氣象服務
“6月21日至24日,武漢市有大到暴雨,與19日至20日暴雨過程形成疊加,暴雨洪澇風險較大……”國網武漢供電公司收到了武漢市氣象局發布的天氣專報。
武漢供電人檢查變電站防汛情況。王欣攝
國網武漢供電公司迅速啟動公司防汛IV級應急響應,通過生產管控中心數字化平台,實施24小時監測,對一二類防汛變電站進行一鍵輪巡。同時,採取“人工+無人機+監測系統”立體巡檢模式,加強對低窪地帶、地下配電站房等區域隱患治理,抓好在建工程防汛防洪等安全保障。
輸變電設備長期暴露於復雜多變的氣象環境中,極易受到大風、暴雨、雷擊等氣象災害的影響。“我們通過氣象服務系統關注天氣變化趨勢和各區降水量實況,及時調整各項工作部署,備齊防汛物資和抽水設備,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國網武漢供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不僅是電力氣象服務,氣象信息能為交通、能源、物流等重點行業提供決策依據。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武漢區域氣候中心短期氣候趨勢預測,早在3月30日發布的重要交通氣象專報指出,2024年6—8月梅雨期大部地區可能出現洪澇災害,需注意防范。交通部門收到這一重要信息后,加強了滑坡隱患點治理。
今年入梅以來第一輪強降水過程出現后,湖北省氣象服務中心與交通、鐵路部門加強應急聯動,開展了線上視頻會商,及時通報最新雨情及后期天氣預報,鐵路部門據此適當減少了車次,控制列車運行速度,保障了鐵路安全運行。
湖北省氣象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發揮氣象科技對千行百業的支撐保障作用,提高精細化、定制化氣象服務水平,推動“氣象+行業”融合發展。(張沛、周恬、代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