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武漢市青山區:積極探索老舊住宅改造創新模式

2024年07月08日16:15 |
小字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2023年《武漢市城市更新行動方案》出台,全市未來3-5年將按照“成片推進、單元更新”的總體思路,打造一批體現武漢特色、代表武漢水平的城市更新試點項目,持續完善優化城市功能和人居環境。武漢市青山區是武漢首個總建筑師制落地實施的區域,青山區二十一街坊是武漢城市更新行動方案中的代表項目。該項目響應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漢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住宅合作社”理念,積極探索老舊住宅改造創新模式,將最新的居住設計理念融入到更新改造中,打造環境優美、健康舒適、生活便利、全齡友好、功能適用的宜居社區。著力改善群眾的居住環境和居住條件,完善老舊小區各類配套設施,補齊短板,優化功能,提升環境,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不斷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吳晨是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總規劃師,率先在國內開始了“城市復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提出“人民城市”的核心是人本精神、人文情懷和人居理想。吳晨作為武漢市青山區總建筑師,人民網專訪吳晨,看其團隊如何緊扣武漢城市發展戰略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真的把“人民”放在最高處,真切了解“人民”的需求,結合地區實際問題,為青山區持續提供全要素、全生命周期、伴隨式的專業技術咨詢,加強決策的穩定性、延續性,其重要特征是倡導全過程、動態性管理,助力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

推行“總建筑師制”,探索可持續發展的“住宅合作社”模式

記者:吳教授您好,2016年,您本人提出“人民城市”的核心是人本精神、人文情懷和人居理想。您作為青山區總建筑師,結合“二十一街坊”項目建設,談談如何更好突出“人民性”?

吳晨:推行“總建筑師制”,實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青山區二十一街坊是武漢首個總建筑師制落地實施的項目。我們和團隊以“人民建筑師”的責任擔當為最高理想,“讓更多的市民住上好房子”是總建筑師團隊重要的工作目標。二十一街坊設計基於居住者的視角,探究居民的真實需求與感受,從居住者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心理感受、幸福體驗等切實需要為切入點,立足百姓需求,實現項目的人居理想目標。總建筑師團隊在設計過程中,從居民切實的使用需求出發,考慮不同戶型的特點,做到“一戶一方案”,每套戶型都有自身的亮點,從平面布局、功能分區、通風採光、視野朝向、流線組織、保溫設置、飄窗贈送等多方面做了全面研究,並在整個項目推進過程中與聯合社保持密切對接,積極聽取居民的意見,對方案進行反復研究、打磨,經過總建筑師團隊多輪的不懈努力,最終交出了令各方滿意的答卷。

探索可持續發展的“住宅合作社”模式,組建聯合社。湖北省委主要領導在湖北多次強調、主張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以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居住權益。“住宅合作社”模式以滿足居民需求為出發點,實現住房的公平、公正和可持續性,是城市更新與城市復興模式有力抓手。聯合社作為獨立的民事主體,委托房地產開發企業或施工單位建設房屋。社員由小區全體不動產登記權利人組成,制定聯合社章程,經政府同意后,向民政部門申請登記為非營利法人社會團體。實踐中,通過自薦、群眾推薦等方式,選出8名政治素質好、群眾評價高的理事會成員組建聯合社,全程參與試點關鍵環節的討論研究,確保了信息對稱、同頻交流。通過3輪入戶調查,2次社員大會,持續磋商章程、優化資金測算、打磨改造方案,最終形成了聯合社章程,選定了代建公司,確定了改造方案。

21街坊項目改造后效果示意圖

21街坊項目改造后效果示意圖

二十一街坊保留歷史記憶與文化特征 與城市風貌協調統一

記者:方案提出,青山區“二十一街坊”項目設計充分結合武漢地域、氣候、文化等特點,與城市整體風貌和環境相協調。項目如何設計保留片區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特征,與城市風貌協調統一,讓城市“有機更新”。

吳晨:一是項目完整保留了原居住區134戶的社區居住模式,社區關系、鄰裡關系、社會屬性均得到了較好的保留和延續,以134戶居民原址安置為本體,融入106戶商品房新居民,實現“共生”的設計理念(居民共生、文化共生、建筑共生)。

二是深入了解武漢市、青山區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從中汲取提煉可利用的設計元素﹔

三是將提煉的文化元素通過建筑外立面材料、色彩等手法在項目中進行表達,如通過局部等點綴紅銅色金屬板,呼應青山區“青山綠水紅鋼城”的歷史記憶與文化特征﹔

四是通過地面景觀、商業配套屋頂景觀、空中架空層景觀打造項目立體的綠色景觀體系﹔

21街坊項目改造后效果示意圖

21街坊項目改造后效果示意圖

在“住宅合作社”模式基礎上、將“好房子”、“完整社區”理念融入到城市更新改造和城市高質量發展中

記者:武漢市青山區二十一街坊作為武漢城市更新和危舊房改造的首批試點項目,這對全國城市更新,有何意義?

吳晨:青山區二十一街坊響應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漢市委、市政府要求,積極探索老舊住宅改造創新模式,我們通過多方參與、民主決策、總建筑師制等方式,實現新時代“住宅合作社”模式。對標“完整社區”與“好房子”設計標准,突破傳統老舊小區改造的設計壁壘,在最經濟的改造成本上實現高品質的居住空間,為百姓切實解決的居住環境問題,使人民群眾享有更高質量的城市生活。全國首個“好房子”理念落地實施的項目。2023年,在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了“好房子”的建設理念,樹立了鮮明的為民導向,以讓人們群眾住上更好的房子為目標,號召大力提高住宅品質,全面推動住房建設轉型升級。青山區二十一街坊作為全國首個“好房子”的武漢實踐項目,全面貫徹“好房子”設計的指導思想,落實“好房子”的十大設計要素。具體包括協調美觀、生活便利、環境宜居、全齡友好、功能適用、健康舒適、安全耐久、靈活可變、綠色低碳和運維經濟。

打造可持續運營的“完整社區”。住建部在2022年發布了《關於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青山區二十一街坊由於建設年代久遠,面臨諸多問題。我們提出運用“完整社區”的理念整體統籌社區建設,重點解決社區居民反映強烈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摸清設施配套、環境建設、服務治理等問題短板,制訂“完整社區”建設項目清單,補齊養老、托育、健身、停車、充電、便利店、“小修小補”點等設施短板,推進社區適老化、適兒化改造。

“完整社區”不僅是設施上的完整,更須考慮運營的可持續性問題,以“完整社區”為代表的城市更新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城市開發,而是在政府監督管控下,企業兼顧一定社會使命,從運營管理著手,通過高質量、高效率的資產管理,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為核心,從“好房子”到“好街區”,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的城市更新。

社區是構成城市有機體最基本的單元和細胞,住房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讓更多的市民住上好房子”是青山區委區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標。在新的宏觀環境和房地產發展態勢下,規劃、設計、建造、運營的全過程和各環節也都是各參與方與總建筑師團隊需面對的課題。從建設“好房子”到營造“完整社區”,是從微觀角度出發,建構功能完善的城市基本細胞,從而優化調整城市結構、完善城市功能、激發城市活力,有效解決城市病問題,推動城市復興和轉型發展,這對危舊房改造、城市更新與城市復興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建設高質量“好房子” 推動城市更新與城市復興

記者:您作為武漢市青山區總建筑師,提出以人民為中心、以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時效性為指引,全面開創城市復興新局面的工作建議。以“二十一街坊”項目為代表,以“人民建筑師”情懷為責任擔當。談一談,如何更好持續推動城市更新與城市復興工作?

吳晨:以五大系統,四大目標推動武漢城市復興工作。中國已經進入了城市發展的新階段,面向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經過十幾年的研究積累,我們提出城市復興是城市更新行動“高級階段”和“頂層設計”,包括產業經濟、文化傳承、空間環境、社會活力、以及科技創新五大系統,實現積極保護、整體創造、有機更新、全面復興四大目標。

探索可持續發展的“住宅合作社”模式。在青山區二十一街坊改造過程中,通過系統化頂層設計,組建聯合社、民主決策、實施總建筑師制、共建共管等工作方法,探索新時代“住宅合作社”模式。以區委區政府引領,街道工作專班統籌,總建筑師設計團隊支持,當地居民參與的模式,形成居民具體組織、政府政策支持、市場主體實施、多方共同參與的機制。

以人民為中心,建設高質量“好房子”。“好房子”概念的提出符合新時代住房高質量發展方向,貫徹了“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筑方針,體現了住宅設計前瞻性和先進性。立足新發展階段,以努力讓人民群眾住上更好的房子為目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居住需求、注重新的住宅設計理念和方法,以科技賦能和創新驅動全面提升人民居住滿意度、住宅設計水平與居住品質,增進民生福祉、創造高品質生活。青山區二十一街坊作為全國首個“好房子”的武漢實踐項目,全面貫徹“好房子”設計的指導思想,落實“好房子”的十大設計要素。該設計理念值得在武漢全面推廣,切實提升住宅品質。(張沛 青芳)

(責編:周倩文、周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武漢市青山區:積極探索老舊住宅改造創新模式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2023年《武漢市城市更新行動方案》出台,全市未來3-5年將按照“成片推進、單元更新”的總體思路,打造一批體現武漢特色、代表武漢水平的城市更新試點項目,持續完善優化城市功能和人居環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