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 向綠而行
“科學合理保障水質,不干擾水鳥繁殖,使湖泊成為人類和鳥類共同的安全家園……”8月15日,在武漢市2024年全國生態日宣傳活動現場,武漢市觀鳥協會的志願者代表發出《共同守護鳥類家園》倡議,倡導文明觀鳥、科學護鳥,共享江城飛羽之美,讓城市充滿鳥語花香。
公眾參與是生態環保事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推動力。在武漢,生態環境志願者的大家庭,成員越來越多,影響力越來越大。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機關黨委三級調研員閆成義介紹,自2020年武漢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總隊成立以來,成員單位從20多家到現在110多家,骨干團隊開展志願活動800余場,經常性參與生態環境志願服務的志願者超過2萬人。
全國生態日當天,北湖污水處理廠的志願者們正在為同學們講解一滴污水的“神奇變身”。
“組織市民到現場看、現場問、現場聽,讓環保設施成為我們身邊的好鄰居。”武漢綠色江城環保服務中心負責人柯志強介紹。
目前,武漢有17家單位主動踐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開放工作,實現環境監測、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等八類環保設施開放全覆蓋,讓公眾通過眼見為實的體驗,腳踏實地的參觀,寓教於樂的互動,直觀地了解武漢市環境保護工作的實際情況。
武漢沙湖,一派“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美景。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在武漢市武昌區沙湖之畔,湖北大學荷仙子志願隊的公益生態課堂,已經持續了7年之久。
該志願隊自2017年4月成立以來,專注於河湖保護、科普等相關活動,受眾覆蓋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和普通公眾。
“學校臨近沙湖,我們基於沙湖濕地自然特征,就以沙湖作為天然生態‘教室’,傳播地理和生態環境的專業知識和科學理念,帶領大家走進湖泊,親近自然。”指導老師韓忠說。
武漢生態環境博士志願服務團團長徐棟,曾經參與了丹江口庫區相關污水處理設施前期規劃設計和建設技術服務工作,深知“一庫碧水永續北送”的重大意義。
十多年來,徐棟積極開展“博士話環保”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進鄉村、走進基層,累計開展各種形式的水生態環境保護科普講座140余場,志願服務時間超過350小時,科普受眾達到120萬人次。
武漢生態環境觀察員獲頒聘書。人民網記者 張沛攝
為進一步暢通生態環境部門和社會各界溝通的渠道,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每年面向全市推聘生態環境觀察員。
為江豚重返武漢建言發聲的王瓊、追魚40年的中華鱘專家危起偉、傳播生態理念的非遺傳承人徐寧、描繪武漢公園生態之美的作家阿毛……觀察員們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言者、監督者,更是宣傳者、踐行者。
從“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已輻射到武漢市的各個群體、各個年齡、各個行業。大家攜手努力,久久為功,用實際行動守護好藍天白雲、綠水青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